人教版语文《孔乙己》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孔乙己》是苏教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安排《孔乙己》,主要用以指导小说的赏析。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
二、说目标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
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全班交流,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评价和赏析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人物分析和评价,教学方法——问题讨论,评价标准或教学结果——学生能分析、评价人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评价人物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因此,我们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一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许多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这种“立体交流”,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和一般的“问答式”教学方法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它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它作用于教学双方,充分反馈信息,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说设计
配合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作了如下安排:
1.出示课题,提示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
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
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战斗的小说。
2.分析人物的悲惨结局——从课文结尾入手进行教学,追求教学素材设计的“动态”效果。我们认为,教材处理,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摒弃文章学的理论指导,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运用信息论、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素材设计,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展开教学,通过语言文字的研究,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静态分布,调整教材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使之形成一种新的顺序、新的结构,这样,教材内在的知识信息就变原来的静态为“动态”。这个“动态”的含义在于:所建立的新顺序、新结构,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我们在课文结尾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3.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语言,从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小说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我们设计了“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所在。具体问题如下:
⑴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⑵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⑶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必须要有一个教学小结。我们认为,教学小结要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思想认识和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6.拓展训练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内阅读教方法,课外阅读去实践,双翼齐飞,才有提高。为此,我们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课外阅读鲁迅小说一篇,认真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7.板书
        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个好的板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为这堂课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孔 乙 己      
          鲁 迅
          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的个性
死?        →         死。        →          死!         
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科举毒害的封建社会特性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中间一行,从问号的“死”到句号的“死”再到感叹号的“死”,既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又揭示了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而上下两行的内容,则是这种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课堂教学层次明显具备了“逐层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它有两点追求,第一是追求学生能力的逐级提高,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培养一般学习能力的系统来加以考虑,每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各自培养某一级学习能力的功能并呈现出级级上升的势态;第二是追求目标学习的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己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这样的教学层次设计,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奋优势保持始终,学得实,学得活,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率的。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主干性问题组成,问题有思维量,有层次性。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层次的推进,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无不依赖于提问技术,问题设计是教材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是教材处理成功与否的外显标志。之所以在这堂课中设计这么多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从教学结果看,这堂课是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一、 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 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孔 乙 己
鲁迅
                孔乙己性格特点      悲剧的社会原因
死?——————→死。——————→死!
   好喝懒做 穷困潦倒    科举制度的毒害
     迂腐守旧 死要面子     封建等级观念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酷
         心地善良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中间一行,从问号的“死”到句号的“死”再到感叹号的“死”,既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又揭示了对孔乙已这个人物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从“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到“悲剧的社会原因”,则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想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追求学习目标的逐步实现,通过几个环节的设计,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已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学得实,学得活。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问题组成,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我认为,问题的设设计是推进教学层次,开展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