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⑵ 了解作者和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⑶ 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⑷ 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⑵ 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 揣测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示手法,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同学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2、朗读法:
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干体会得出。教师应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胜利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出现。
3、讨论点拨法。
4、涵泳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创设教学氛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交流)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
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2、端午节的起源:
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
4、端午节各地不同风俗:
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他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⑴ 给加粗的字注音。
腌 门楣 苋菜 城隍庙
⑵ 辨析形似字。
籍:____________________
藉: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释义并造句。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囊萤映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选四位同学回答。
明确:⑴ yān,méi,xiàn,huánɡ;
⑵ 籍(jí,籍贯),藉(jí,狼藉;jiè,慰藉);
⑶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囊萤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2、同学大声读 课文,要求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
3、全班推选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4、教师范读第2段,同学跟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
1、提问:请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谈谈自身的看法。
同学考虑,然后同桌之间交流看法,同学自由发言。
明确:课文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4段涉和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第5段写吃鸭蛋、玩蛋壳。第6段是补笔。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咸蛋,最后涉和正题,写端午的鸭蛋。
教师根据同学分析板书:
端午风俗 家乡鸭蛋 端午鸭蛋
2、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仔细读第1段,教师提醒同学注意“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还有一个风俗……”这些提示性的句子。
同学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安排作业
中秋节是我国的保守节日,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们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保守习俗。模仿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以“家乡的中秋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为开头,1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读课文,揣测语言,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示手法,感受语言魅力;合作研讨,领悟作者的创作风格;体验生活,联系自身经历,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延伸拓展,感受作品的深意。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同学朗读自身的写作片断,其余同学评点选出优秀的习作。
二、同学齐读课文(2~6),画出自身喜欢的文句,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特点,领悟汪曾祺的语言艺术
1、同学品读课文,就自身喜欢的文句进行交流,并简述理由。
2、教师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多媒体显示)
汪曾祺善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绩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曾谈到自身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他的语言一方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3、同学自由选例品味评析:
生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这一段多用短句,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生2:“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些话都是朴素的“大文言”,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备感亲切。
生3:“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小朋友自身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段话初读,觉得很平淡,但细细咀嚼,又觉得韵味无穷。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淡青色的蛋壳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笨拙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生4:“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生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和。”这两句,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雅俗共赏。
生6:“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由。
生7:“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绘声绘色,动感十足,取得了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
4、教师总结:
大家评析得非常好。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5、同学齐读所评析的语句,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三、合作研讨,领悟创作风格
教师提问,同学分组研讨。
提问:文章的开头大谈特谈家乡端午节的种种风俗,这表示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为什么不直接切入“端午的鸭蛋”?
明确:这正表示了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身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同学就此讨论,交流。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目,同学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只需点明两种评价的角度不同,前者从结构严谨入手,后者从写作风格入手。
四、体验与反思
教师提示:汪曾祺先生笔下端午的鸭蛋是那样令人神往。掀开记忆的一角,尘封的岁月里留下了我们每个人金光灿灿的童年,请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介绍给大家听。
同学踊跃发言,师生一起沉溺在美好而又难忘的童年时光里,捡拾记忆沙滩上的贝壳。
五、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片海,幼小的我们光着脚丫,在海边嬉耍玩乐,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留在了我们的心海。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和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生长的快乐。
六、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满汉全席
洪 烛
满汉全席令我联想到清朝,联想到那由强大走向腐朽的朝代。据说清入关以前也很朴素,所谓的宫廷宴席极其平民化,不过是露天铺上兽皮,众人围拢着炖肉的火锅盘腿而坐,类似于今天的野餐。《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然而当它坐定了江山之后,越来越讲究排场──表示在饮食方面就是形成了满汉全席。最初清官宴请文武大臣,满汉席是分开的,譬如康熙皇帝曾多次举办动辄数千人云集的“千叟宴”——都分满汉两次入宴。满汉席也分档次,其中一等满席,每桌价值白银八两,据此推理,这样的大型宴会真是一掷千金。后来逐渐集满席与汉席之精华于一身,乾隆年间自宫廷流入民间,一时风行神州。
清朝的满汉全席,似乎以扬州为最(作为江南的官场菜)。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有详细记载。我又分别查阅了川式、广式、鄂式满汉全席的膳单,发现各地因口味不同,菜目也有变异,但几乎都以山珍海味为主体。虽未现场亲临,仅仅这一份份文字的菜谱就令我眼花缭乱。古人啊古人,为什么对待吃——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多的发明?
满人宴饮有吃一席撤一席的习俗,这对满汉全席构成最大的影响,使之不再是一餐之食、一夕之食,需分全日(早、中、晚)进行,或分两日甚至三日才干吃完——可见其菜肴品种的繁多。满汉全席就是以这种多餐甚至持续多日的聚餐活动而著称。从日出吃到日落,从今天吃到明天——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仿佛变成吃饭的机器了,吃饭也变成某种机械的行为。这种狂吃滥饮、废寝忘食的方式,即使在物质文明极其发达的今天看来,也是太奢侈了。吃的人难道不心疼吗?难道不空虚吗?
满汉全席大多在宫廷和官场盛行,由此可见,类似于后来的公款吃喝吧?常年累月地吃下去,还不把江山给吃空了,把老百姓给吃苦了,所以,春风得意的大清王朝,最先从饭桌上开始腐朽。它首先失败在饭桌上,然后才失败在战场上。因为当中华民族慢条斯理地烹饪,享用满汉全席之时,垂涎欲滴的西方列强,却在紧锣密鼓地打制坚船利炮。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铺张浪费的满汉全席,正如清朝的历史一样,顶多只够吃几百年的。一个曾妄自菲薄的华丽的王朝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桌冷冷清清的剩菜残羹——就像留下圆明园的断墙残柱一样,供后人瞻仰并且嘘叹。所谓的鸦片战争,是清朝走向黄昏的标志——这已是它最后的晚餐!
读文章,考虑:作者有没有介绍满汉全席的菜肴的制作程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学速读全文,然后自由发言。
提示:这篇文章选自洪烛的《北京的梦影星尘》一书,该文同前篇文章不同,是篇议优秀论文。题目说是《满汉全席》,但文中没有介绍其中任何一道菜肴,只是描述了“满汉全席”当时的气势和规模。它集满汉各地菜肴的精华,是多餐甚至持续多日的聚餐活动,可谓一席千金,其铺张奢靡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者拿它与清入关前的朴素相比较,揭示了清王朝的衰败正是从这“满汉全席”的奢靡生活开始;作者还拿满清王朝正在摆大宴,与西方列强“却在紧锣密鼓地打制坚船利炮”作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清王朝最终不敌外强走向衰亡的历史必定。文章最后结合社会实际告诫我们:我们应从历史的教训中觉醒,为民族的强大兴盛力戒奢靡腐败。总览全文,作者目光锐利,旁征博引,从一道宴席入手,引发出对一个王朝兴亡历史的深思,笔力浑厚,一气呵成,耐人寻味。
七、安排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
2、整理课上有关童年记忆的发言,把它收藏在《生长的足迹》中。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身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门楣(méi) 苋菜(j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微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入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绩,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局部(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局部(第4~6自然段),写小朋友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局部: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同学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
① 系百索子 ② 做香角子 ③ 贴五毒
④ 贴符 ⑤ 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2、学习第二局部:
同学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同学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衔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知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表示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安排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同学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同学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局部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同学讨论、交流。
明确:
这局部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小朋友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同学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身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干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同学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同学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身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同学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身的体会。
同学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同学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身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同学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同学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同学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同学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身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安排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三
【教改与创新设想要点】
1、“大生活,小叙事”,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本文的魅力所在。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教会同学观察民俗,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2、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指导同学朗读,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同学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多读才干品味。
3、本文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又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教学中无妨引导同学仔细体会这一特色。
【教学重点】
1、培养同学观察日常生活中动人的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2、品味本文本性语言的美,学习平实本性语言表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绚烂的文化史,其中,仅仅是食文化,就举世闻名。请把你所知道的或品尝过的名菜或名小吃说给大家听听。
(同学稍作准备,教师巡视、提示)
点几个准备较好的同学讲述,教师注意评点:其讲述的内容有没有包涵一定的文化内容。
(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款名菜的图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二、明确教学重点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一遍,考虑:你觉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学习一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明确: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当然要学习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怎样独具特色?放到后面学习。
2、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们学习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重点问题。
(多媒体放映: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2、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三、整体感知课文
先让同学预习,考虑下列问题: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教师提示: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让同学合上课本,凭记忆复述高邮的咸鸭蛋有些什么特点。
四、研究性学习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
1、教师范读第一段,然后同学读:
注意要读出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约5分钟)
2、我们常说,写文章忌东拉西扯:
本文既是写端午的鸭蛋,为什么要扯到清代著名作家袁枚,而且还说自身并不喜欢他,但又喜欢他的《腌蛋》一条?这样说岂不是东拉西扯,自相矛盾?(5分钟)
这个问题偏难。可以让同学充沛讨论后回答。对答案中的闪光点要和时肯定。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防止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身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3、读第二段:
(可以采用同学个别读,然后同学个别评价的方式)考虑:本
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什么内容?(3分钟)
本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吃法、端午跟鸭蛋有关的风俗、如何挑选鸭蛋等内容。
4、请同学准确而全面地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3分钟)
⑴ 蛋白柔嫩 ⑵ 油多 ⑶ 黄是通红的(总:皮细而油多)
5、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
请同学们讨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10至15分钟)
⑴ 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示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交叉十分朴素的“大文言”,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⑵ 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和。”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⑶ 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示。
6、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与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局面”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本文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篇“小叙事”的杰作。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本文,想想看,如何来写这种小叙事的文章呢?(10分钟)
假如老师安排了一篇写生活中小事的作文,你们该如何准备,如何下笔?(同学分组讨论,由小组长集中本组意见发言。)
如何准备提示:
⑴ 要热爱生活。一个对生活麻木不仁或失望失望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
⑵ 要有探究未知事物的求知欲。
⑶ 要细心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
⑷ 虚心好学,不懂就问。重要的知识无妨记下来。
以上几点,是积累阶段。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素材,才干在写作时不犯愁。
如何下笔写此类文章?
可以由同学结合课文和自身的体验谈,也可以当堂写一个有关风俗人情的小片段,老师点评。多鼓励,少指误。此时可以结合导入新课时同学们的发言进行回顾。
7、研讨:
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和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联想与扩展】
(此环节放在课后研讨)
端午的粽子
愿做汀兰
端午节就在眼前了,农历的节日自身总是没法主动想起,反倒是大小商店里应节食品早早的上市提醒着要过这个农历节了。
我想到了现在,大多数人过端午吃粽子应节的意义早就已经大过了纪念那位伟大的诗人屈原,至少在我来说,粽子的涵义就几乎是整个端午。现在速食食品越来越多了,连粽子这种需要长时间复杂工序的食品都可以非常方便的在超市冷冻雪柜里买到,直接用微波炉或者在蒸笼上蒸一蒸,几分钟后马上就可以吃了。可能总有些患得患失的心理作祟,某种东西在不费吹灰之力、轻易的到手后,人又总会思前想后的回忆那要经历了些等待后、感觉来之不易的东西。好比这个时候,面对着超市里铺天盖地的热卖粽子,我总想起幼时妈妈亲手包的大肉粽。
那时候每当到了端午节,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亲自动手包粽子。妈妈会从市场买来新鲜翠绿的叶子用做粽叶,回家后洗刷的干干净净,然后晾干;接着就是准备糯米和精猪肉 (要那种带些肥的瘦肉,这样的粽子才会香喷喷),还有咸蛋黄。我们都喜欢吃肉,所以妈妈的粽子总会包得格外的大,并严严实实的塞了满满的肉馅,所以至今我吃着超市里买来的或者餐厅里自制的粽子都觉得不够分量、不能过足瘾。
在妈妈包粽子的过程,我和妹妹总会围在旁边,看着妈妈象变魔术般的在转瞬间拼接好粽叶、把未熟的糯米整齐的摊在里面,然后在翠绿的粽叶和白净剔透的一粒粒糯米包裹中,塞进扮相讨人的鲜红猪肉和嫩黄的咸蛋黄,四种颜色漂亮的组合在一起,在妈妈手中翻转一下,就扎成一个大腹便便、憨厚可爱粽子啦。家里人口味不同,要包不同的粽子,我喜欢吃多肉的,妹妹喜欢吃蛋黄多的,所以,扎粽子的尼龙绳颜色就成了区分哪个是为我准备的,哪个是给妹妹的标志。
粽子包完后,就该上炉了。那时候还没有煤气炉,还靠烧煤球做饭。妈妈会将一个炉子搬到阳台,然后将包好的大大小小的粽子放到一个大大的铝锅里,倒入水,盖上锅盖点着火就开蒸了。
煮粽子要花很长的时间,要慢慢的让那一颗颗结实的糯米吸收水分丰满起来。等待粽子煮好的过程、我和妹妹总会耍着耍着,便问妈妈一声:“妈妈,粽子好了没?”还会偷偷的趁妈妈不在意,到阳台去悄悄的掀开锅盖,看看锅里的变化:水开了,汩汩的蒸腾着、驳驳的发出声响、粽叶的颜色也慢慢的由翠绿变成深沉,时间差不多的时候,还能闻到猪肉的香味混杂着糯米和叶子的清香。
等到妈妈宣布粽子煮好了,天也黑了。我和妹妹总觉得已经过了漫长的一世纪,早就饥肠辘辘了。迫不和待、兴高采烈的从锅里挑出属于自身颜色的粽子,一边剥、一边吹着手上的热气,囫囵吞枣般的品尝着那期待已久的美味。
今年的端午,我的粽子应该还是吃超市里买来的现成品,还是要偷偷期盼哪个朋友或者同事家里会有乡下的亲戚送来自身包的粽子,然后厚着脸皮蹭个份儿,小小的重温一回童年自家包粽子的温馨。
考虑:
1、“自家包粽子的温馨”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2、比较本文和课文在写作特色上有哪些异同?
【板书与多媒体课件设计】
板书
上海人喜欢
高邮的咸鸭蛋知名 双黄蛋
袁枚的食经
高邮咸蛋的特点:质细而油多
鸭蛋与风俗 端午的鸭蛋
蛋壳的妙用
【多媒体课件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自定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四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初一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局部。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示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管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同学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实际中的中同学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身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广博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同学对生活、对家乡、对自身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同学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学情分析】
初二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保守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身的家乡,甚至自身的民族,表示出一种漠然;对于自身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同学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同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溢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身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协助同学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设计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实际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鼓励同学带着自身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和同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沛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同学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同学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客观正确地对同学做出评价,要让同学长有所进,短有所补。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身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培养同学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4、通过对保守民俗的了解,培养同学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身对民俗的理解。
【课前准备】
同学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最好能阅读几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自身的家乡,包括特产、地理风貌等。
自主合作小组:同学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最好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比方,谁打字速度快,谁查找资料快,谁的脑筋灵活,谁参与意识强等等。
教师根据内容要求,制作相关的资料库和学习网站,设计教学情境和导学战略,准备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的保守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局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保守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保守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保守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只发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述写过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教师边讲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同学边看边听,饶有兴趣。)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两分钟快速阅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解决。然后每组推荐一人朗读一个自然节,注意字音,尽量读出语调、感情,其他同学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屏幕显示原文,配乐,标注相应的注音)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告诉我你对这篇文章的感觉?
文章出自谁的手笔?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对于沈从文的介绍可以放在学习网站上,课上可以略过不提)
(语言风格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应当引导同学细细品味。教师率先举一个例子,如分析“曾经沧海难为水”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由,增添幽默与趣味。综合同学们的发言,基本上可以掌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
师生一起小结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身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同学们刚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实基本上已经把这三种追求体现出来了。
三、研讨与探究
师:在作者的家乡高邮,过端午有什么风俗?作者写风俗,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怀念家乡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师:“十二红”里为什么会有鸭蛋呢?鸭蛋有什么特点?
生:鸭蛋黄是红的。
蛋白柔嫩,蛋黄通红,油多且细腻。
师:我们知道汪曾祺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在这局部内容中,你能找出一个例子吗?(小组探究)
生:“吱──”
师:作者在介绍自身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侧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写。
师:作者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他融入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师:鸭蛋除了吃,还能玩。文中提到了“鸭蛋络子”,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讲究吗?
生:(看书,简要描述)
师:为什么作者对如何挑选鸭蛋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呢?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师:可以说,这是“小事情,大态度”,一种对待平常生活的态度。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乐趣的慧眼,生活就会充溢趣味。
四、拓展与体验
师:我们知道了作者汪曾祺小时候是怎样过端午的,你知道你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吗?你还知道有关端午的哪些知识?(上网看端午)然后告诉我,端午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畅所欲言)
师:这些保守节日是我们保守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对于这些节日,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上网看新闻)
生:(学习小组讨论)
师:假如,我们对自身的生活、对自身的家乡、对自身的民族没有热情;假如,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播放视频)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读名言,结束全篇)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五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初一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同学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单元是民俗单元,意在让同学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在欣赏民俗风情画中感受日常生活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一文,汪曾祺先生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行文闲适自由,语言雅俗共赏,趣味盎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对于作者汪曾祺和其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缺乏认识了解保守文化的机会,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较多。恰当适时的进行民俗教育,可以协助同学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注意引导同学联系生活,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以识对联、话民俗为切入点导,立足文本,进行品读活动。朗读训练和品味语言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欣赏范读让同学整体的感知文本,设计合作探究和体验感悟的环节,通过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让同学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拓展迁移环节中引导同学深刻反思,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和默读,使同学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2、语文学习是同学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是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师利用媒体激发同学的兴趣,加大课堂容量;让同学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信息,体味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感受鸭蛋包括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⑵ 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以合作探究和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同学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激发同学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同学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和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教具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和其散文特点的资料、端午节的资料,制作课件。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划出疑难之处,提问题。(课前汇总)。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识对联、话民俗情境导入
(屏幕显示)
1、中国的保守节日形式多样,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古诗中分别表示的民间保守节令是什么?我们这里在过节时有哪些习惯?
(此环节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情境,由古诗引出民俗,引出端午吃粽子的话题,再从食文化的角度,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今天学习的这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节的。请同学介绍有关作者的情况。你们知道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学习这篇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你就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些许的滋味。
(同学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屏幕出图片、简介。进入对文本的学习)
二、聆听美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配乐朗读正音(结合课前预习),考虑题:(屏幕显示)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本文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为何要从端午的风俗写起?考虑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2、概括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在于培养同学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屏幕显示)
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端午的风俗(铺垫背景)
结构闲适自由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前两个局部的统一)
三、合作探究、领悟感情
根据同学课前预习提出的质疑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整理探究题。(屏幕展示)
1、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风俗活动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溢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对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本文结构上闲适自由,同学预习时会有疑惑,教师课前收集同学提出的问题,根据内容的先后确定问题的序列,制定目标,组织同学进行可控性讨论探究,随时调节教学行为。当然课堂上同学自然生成的问题和思维的亮点,更应随机点拨和鼓励,让同学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身的思想,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作者行文如流水,自然而然中流露独特的感受。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合理的背景,写“端午的鸭蛋”自然水到渠成。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汪曾祺的文章在结构上的闲适自由,语言也别有特色,下面我们重点探究他的语言艺术,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品味语言、体验感悟
(屏幕展示)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他曾经谈到自身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精读课文,勾画出自身喜爱的语句研读,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从文章中找例子,揣测语气、感情,读给同学听.
(屏幕展示)
运用语言造型动感传神
(这个环节设计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调动同学自主活动的积极性,让同学重在体会作者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感知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在培养同学朗读能力时,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小结: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作者融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生动传神、风趣幽默,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屏幕展示:
1、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感觉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请你结合收集的资料料,以导游的身份来讲解。
(此环节培养同学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同学边讲边展示课前收集的端午节的资料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分享信息。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由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对文史地哲等知识汇总学习,从而使同学对我国的保守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体现以同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表示欲。)
五、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屏幕展示)2006感动中国候选人:冯骥才
冯骥才,中国著名作家、画家。近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维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从1994年开始,冯骥才拿出自身几十万元的稿费,用了三年时间,请100名摄影师,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摄下来,并浓缩在一本图集之内。此外,冯骥才的视野还“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遗产,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冯骥才目前和将要积极奔波的工作包括:将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
(屏幕展示)
保守节日是保守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但是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有人在默默的做着“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有人已经将保守节日逐渐淡忘。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抱怎样的态度呢?
(此环节让同学自由发言,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身的评价,对中国保守习俗、保守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民俗是国民和国家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珍惜保守文化的重要性,防止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同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容纳性的对待外来的事物,从而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保守文化的思想高度,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结: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小事情,大态度”。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和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韵味、情致,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乐趣的慧眼,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趣,生长的快乐。
【板书】
端午的风俗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雅俗共赏
口语化
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文学性
端午的鸭蛋运用语言造型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课文中的民俗风情。
2、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3、体会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限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体会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限乐趣。
三、教学手段
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同学预习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2、搜集各地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
3、同学互相讲述家乡端午节的风俗。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同学熟悉的端午节风俗导入,并请同学谈谈童年时过端午的趣事,引起同学的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
2、确立学习目标:
(安排同学课前预习,集体交流,解决生字难词,梳理课文内容,发现疑难问题,由语文科代表收集,交由老师处置)
教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根据同学们在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整理成三点学习目标。
⑴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课文中的民俗风情。
⑵ 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⑶ 体会生活中蕴涵的无限乐趣。
现在我们就根据这三点“学习目标”来一起学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整体掌握课文:
⑴ 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师:这篇课文,同学们在预习时,觉得那些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请同学们上来写一写。
两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写生字词。
教师:这两位同学写的好不好?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同学补充后,齐读生字词)
⑵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
教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你喜欢文章的哪些段落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指名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喜欢的段落,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些段落)
小结:这两位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很好地掌握了作者的情感,朗读效果很好。
⑶ 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考虑问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那些风俗?
同学发言。
教师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教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风俗活动多种多样。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幻灯片,欣赏全国各地有关端午节的画面。(让同学说说看图片后引起的兴趣或对生活经历的回顾)
教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风俗活动多种多样,其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最引以为豪的是家乡的咸鸭蛋。
⑷ 考虑问题: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写家乡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呢?
同学:作者从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端午节时挑鸭蛋这两方面来写。
教师:同学们请看问题,题目问的是作者家乡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家乡鸭蛋的名声属于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吗?同学:不是。那么,同学们找答案时应该在哪些段落里找?
同学:从第4、5、6段里找。
教师: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问题问的是什么,这样才干准确地回答问题。哪位同学已经想好了?
同学: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教师:对。作者从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三个方面写了家乡端午咸鸭蛋的风俗。小小的鸭蛋,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快乐。这些都是生活的乐趣啊!可是,家乡的鸭蛋再好,再知名,也只不过是鸭蛋而已。时隔几十年后,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依然久久不能忘怀,哪是为什么?
⑸ 考虑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发言。
教师明确:思乡之情、怀念儿时的快乐。
教师:作者通过咸鸭蛋,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作者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
四、品味语言
教师: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曾经说过自身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鸭蛋》这篇散文中所表示出来的语言魅力。
多媒体投影:
1、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同学边品味边和同桌交流体会)
2、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自身喜爱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在这个环节里,着重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平常生活乐趣,品味汪曾祺的语言,了解其语言特色。)
⑴ 同学甲:“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作者写了鸭蛋的吃法,尤其是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
⑵ 同学乙:“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和。”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同时作者写出了了高邮咸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想飞到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⑶ 同学丙:“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里写出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热爱,对家乡的怀念,语言中透着淡淡的幽默。我不由想起了我家乡特有的民俗──儋州调声。以后可能我也会远离家乡,在异乡工作、生活,但对家乡的热爱也会和作者一样。
⑷ 同学丁:“小朋友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面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作者写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语言中蕴涵着无尽的生活情趣。
教师:⑴ 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可以说是一字传神。例如我们学过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的气息带给了人间,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⑵ 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古汉语,不只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也使文章显得典雅雍容。⑶ 作者的语言中透着淡淡的幽默和自豪感,如“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⑷ 美婕同学在朗读时,准确地掌握了作者对儿时生活怀念的情感,读得声情并茂,效果很好。
小结:同学们说得具体、准确、生动。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熔书面语和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教师:作者借小小的咸鸭蛋写出了自身的思乡之情和儿时的快乐,让我们领略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和他童年时过端午节的欢乐。现在,同学们也来写写你印象中最深的一件小事或家乡的民俗。
五、大展身手──写作练习
(通过写作练习使同学了解家乡民风民俗和生活乐趣)
多媒体投影:写写你印象中最深刻的童年时代的一件小事或家乡民俗。
两位同学分别介绍了家乡的美食《陵水酸粉》和家乡的民俗《嬉水节》。
教师:陵水酸粉色香味俱全,听了紫婉同学的介绍,我们都恨不得和她一起品尝,一饱口福。保亭嬉水节是黎族人民的一种民俗。在刀耕火种时代,黎族人民用这种方式祈求上苍的佑护,赐予食物、平安和风调雨顺。
结束语:同学们对家乡的民俗、家乡的美食了解得比较透彻,写得很生动,很有趣,发言也很精彩。谢谢大家。
【《端午的鸭蛋》教学流程图】
1、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提出疑难问题→2、导入新课,引起同学的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3、确立教学目标→4、整体掌握课文→(①、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②通过朗读,感知课文→③同学们边看课文,边考虑问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那些风俗?→④考虑问题: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写家乡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呢?→⑤考虑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5、品味语言(在这个环节里,着重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平常生活乐趣,品味汪曾祺的语言,了解其语言特色。)→6、大展身手──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使同学了解家乡民风民俗和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