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诗两首》公开课教案和参考资料




初一语文《诗两首》公开课教案和参考资料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同学掌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同学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布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示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示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示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示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实际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广博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同学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时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绩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示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同学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孩子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五、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同学读
  六、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说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说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胜利,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同学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身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身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同学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七、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八、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同学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考虑。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保守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考虑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外表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考虑。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同学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迷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身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标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五、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需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身的考虑,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同学自由回答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自身作为一种表示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沛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同学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论述自身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论述两者区别
  七、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生长历程上的体验。
  八、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
  在生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同学去怎么做。
初一语文《诗两首》公开课教案和参考资料
  课文研讨
  一、整体掌握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百折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筹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说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防止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广博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身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身前进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经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考虑。
  诗分四节,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迟疑,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需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深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身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迟疑,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身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身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难过。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标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发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二、问题研讨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假如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失望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掌握人生。
  2.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考虑人生的选择问题。
  关于练习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同学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同学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同学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身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二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括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外表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需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身的考虑,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三、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本题旨在让同学积累名篇,打好文化根基。
  教学参考
  一、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同学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同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同学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二、《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同学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三、给同学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示。
  四、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有关资料
  一、诗人简介
  1.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童年接受法国家庭教师管教并深受俄罗斯乳母语言的影响。12岁随父赴彼得堡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以能诗闻名。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1817~1820)突破贵族保守文学语言局限,大量运用俄罗斯民间词汇和口语,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转变。1820年5月因诗作抨击时政被以调动为名流放南方,途中患病,前往高加索、克里米亚旅行疗养,9月抵基希尼奥夫,1823年调往敖得萨。其间醉心于拜伦作品,与十二月党人过往密切并写下《短剑》(1821)等诗。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2)、《茨冈》(1823~1827)描写文明人与自然之女的爱情悲剧。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叙事诗《强盗兄弟》(1821~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1~1823)。1924年8月,因与敖德萨新任总督关系恶化,受陷害被革职放逐到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接受地方政府、教会和家长的三重监督。1826年9月由沙皇批准返回莫斯科。这一时期普希金潜心研究历史,创作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叙事诗《努林伯爵》(1825)。1828年因长诗《加甫利里亚德》(1821)“亵渎”上帝而受传讯。1830年9月与莫斯科美女冈察罗娃订婚,前往波尔金诺村料理家产,为霍乱所困至12月。此间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和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定居彼得堡并重任十等文官。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孩子》。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1837年1月27日与法国贵族逃亡者丹特士决斗负伤,29日辞世。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效果,发明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发明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与《文学报》《现代人》的兴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优秀论文和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发明了条件。
  (选自《中国小百科全书·文学与艺术》,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2.弗罗斯特(李文俊)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与《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保守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实际,但终究要回到实际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保守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身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保守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二、这两首诗的另外两种译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神往,
  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查良铮译)
  没有走的路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迟疑,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飞白译)
  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伍厚恺)
  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有的人会从此萎靡消沉,有的则会因此而怨天尤人。诗人却以丰满的乐观情绪鼓舞我们:“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种力量来自对未来的信念,因为我们始终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接着诗人在第二节里表达了“永远向往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描绘了人们在越过坎坷之后再来回顾过去的心情,那时一切艰难困苦都会改变面貌,变得可爱起来。这首诗是普希金人生体验的结晶,他自己就曾屡遭坎坷,被流放、幽禁,最后被阴谋杀害,但他始终不渝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
  四、《未选择的路》赏析(伍厚恺)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外表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一起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出心裁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发明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送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示自身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自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身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震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选自《中同学阅读欣赏文库·外国文学编·诗歌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