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 背景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基础演练】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衣(   )帛  数罟(     )不入洿(    )池  庠(    )序
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涂有饿殍         通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河内凶  古义         今义         
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今义         
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         
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        今义         

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
②王
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
③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
④食
狗彘食人(            )食而不知检(             )
⑤之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

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                                                                  )
②树之以桑(                                                                  )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④谨庠序之教(                                                                )
⑤然而不王者(                                                                )
【合作探究】
1.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②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③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④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3. 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4. 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gū, 网)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B.颁白(bān, 通“斑”)    曳兵(zhuài, 摇着)
C.庠序(xiáng, 学校)      衣帛(yì, 穿)
D.孝悌(tì, 尊重父母)     鸡豚狗彘(zhì, 猪)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8.翻译下列语句
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请用“    ”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10.第一段文字共五句,可分几层?概括每层的大意。



11. 第三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
a.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6字)
1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D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1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1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吾谁与归

15.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C )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答案
【基础演练】
1、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衣( yì)帛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养生丧(sā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3、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容孤单的人。
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4、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②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③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④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⑤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④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合作探究】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3. 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4. 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明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数罟(gū, 网)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B.颁白(bān, 通“斑”)    曳兵(zhuài, 摇着)
C.庠序(xiáng, 学校)      衣帛(yì, 穿)
D.孝悌(tì, 尊重父母)     鸡豚狗彘(zhì, 猪)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D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8.翻译下列语句
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请用“    ”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10.第一段文字共五句,可分几层?概括每层的大意。



11. 第三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
a.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6字)
1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D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1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1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吾谁与归
15.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C )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参考答案:1.C  2.D 3.B  4.D  5 .A 6.A  7 .D   8.⑴观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⑵兵器刚接触,(士卒们)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走。⑶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百姓,头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9.谨庠序之教,……不负戴于道路矣。  10.分三层:一层(1-3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二层(4句)小结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三层(5句)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11.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12.D 13.B 14.D 15.广施仁政,若百姓生活不好,要归咎自己而不归罪年成。16.C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知识导学】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④数罟不入洿池(     )
2.发 ①百发百中(    )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    )
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              ②穷兵黩武(      )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④草木皆兵(      )
5.胜 ①高处不胜寒(     )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③百战百胜 (    )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二.默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
“                 ,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合作探究】
1.孟子是用什么方法分析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3.孟子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时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分析。




4.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5.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达到王道的成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方面?


6.梁惠王是否会接受孟子的观点?为什么?当代中国,共产党治国,是否用到了孟子的智慧?



7.试总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巩固提升】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2.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之义(兄弟友爱)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3.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4.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
⑤王道之始也      ⑥填然鼓之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        ⑨察邻国之政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5.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6.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7.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
8.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9.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10.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一朝 居 也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课时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数  数目    几,若干     读shuò,屡次    读cù,密
发  发射    派遣         打开             花开
直  不弯曲  仅           价值
兵  兵器    战争         军队             兵士
胜  能承受  尽      胜利       超过       优美的
二.默写:略
【合作探究】
1.参考答案:比喻说理
2.参考答案: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参考答案: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油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4. [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 “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参考答案:“不违农时......”“五亩之宅......”
       养民(物质):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
教民(精神):实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6.参考答案:不会,社会背景决定的,施仁政必须是在国家统一的情况下。
关注民生,关注三农,义务教育免费,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7.参考答案:其一,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二,善用比喻。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其三,气势充沛。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巩固提升】
1.答案C (供养活着的人)
2.答案C (A或,有的人  B请,请允许我…  D通“斑”)
3.答案C (C按  ABD用、拿)
4.答案C
5. 答案D (①对 ②到 ③比 ④在 ⑤和)
6.答案C (②④⑤⑦为介词结构后置)
7.答案A
8.答案B  
9. 答案B  (战国)
10.答案B
11.参考答案: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2.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13.参考答案:(1) 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3) 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