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参考




  初一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参考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只保存了原文的精华,坚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胜利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出息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示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示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示吕蒙才略的惊人出息,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初一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参考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同学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同学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示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示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考虑:课文在情节的处置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出息。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考虑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示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示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示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保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考虑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惊讶,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出息。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示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身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考虑: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标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安排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初一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局部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同学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同学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同学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掌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身: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身吗?假如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孙权劝学》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出息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示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示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示吕蒙才略出息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示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示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示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出息。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只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标明吕蒙的出息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示自身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烘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布置
  文章资料取舍精当,详略布置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示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同学自读的教学参考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同学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同学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同学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同学讨论本文对自身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