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可以由乡愁的话题导入,也可以由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导入。
2. 作者介绍。
3. 自由朗诵这首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什么是乡愁,再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含义。
4. 听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齐读这首诗。要读流畅,注意节奏、停顿和重音,把握诗歌忧伤哀婉的感情基调。
5. 再读课文,在读得有节奏、有韵律、有感情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这首诗分四节来抒写浓浓的乡愁,请在下面四个横线上,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四个阶段的大致内容:少年时________,成年后________,后来________,现在________。明确:少年时母子分离,成年后夫妻别离,后来母子生离死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6. 引导学生讨论:诗人是如何将内心的“乡愁”形象地表达出来的?其感情又是如何一步步深化的?明确:乡愁是无形、抽象的,诗人却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可感的意象,写出了“乡愁”发展的各个阶段,让读者感受到他那无尽的愁思。每个形象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从第一节的“邮票”,到最后一节发展为“海峡”,意象不断变大,感情不断加深。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7. 学习这首诗的结构特点。设问: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其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每一节在用词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提示:每个小节都有相同的句式:“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前后四次重复。反复吟唱的诗句,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结构整齐,给人以美的享受。每一小节都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开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词语,将诗人一生的情感贯穿起来。多用叠词和数量词,回旋往复,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和“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数量词来抒写乡愁,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这其实也是借鉴了《诗经》中重章叠句的手法,可以联系此前学过的《关雎》《蒹葭》讲解。)
8. 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9. 仿写练习。指导学生仿照这首诗的结构,以“乡愁是……”开头,写一小节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尽可能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