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选文情况
本单元围绕着“生命之趣”选编了三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分别是郑振铎的《猫》、康德拉·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和蒲松龄的文言小说《狼》。这三篇文章体裁各异,内容不同,但都跟动物有关。
《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动物笑谈》则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从一个动物学家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记述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也刻画出动物们的调皮可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狼》是一篇文言小说,写的是人与动物的争斗,这是人与动物关系的另一面。故事虽短,但写得矛盾激烈,情节紧凑,引人入胜。总而言之,这三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二、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语文能力点主要是继续学习默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默读和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本册教材第三、四、五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默读,第三单元侧重默读感知的完整性,在保证一定的速度的前提下把握基本内容。第四单元默读的重点在于勾画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路。本单元的默读则侧重学会做摘录,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做摘录,并且在把握段落大意和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
如果说前两个单元重在培养学生全神贯注默读的习惯和默读的速度,把握文章的结构,本单元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默读的技巧,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提醒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将注意力从字句逐渐过渡到句子的主干,再进一步抓住段落的中心句,理解所读文章的深层意蕴。
教学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课文的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它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除了文言文《狼》,都重在倡导对生命的尊重,对动物的关爱。如《猫》中作者对猫、特别是第三只猫命运的关注,反映了有着人文主义观念的知识分子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动物笑谈》更是把动物视为朋友,与它们和谐相处,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有一种观念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靠人类的智慧可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种观念长期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人类早就应该反思,是否因为我们拥有超过其他动物的智慧和物质手段,就有权主宰其他生命形式的生存方式,甚至主宰它们的生死呢?从这个角度解读本单元课文,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2.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圈点勾画、做摘录等,继续训练默读的技巧,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教师在对学生默读能力进行提高的训练当中,可以充分借助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一定的时间内看完一篇文章并写出其内容梗概。另外,本单元的课文词汇丰富,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无论对动物还是人的心理都刻画得非常精当、传神,其中不少语句和语段文辞优美、含义深刻,可以圈点勾画出来,同学之间讨论,然后加以摘录。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增加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3.从多方面入手,训练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本单元的文章大多偏长,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内涵也比较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细读课文,把握每一段课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概括和归纳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本单元课文中值得深思的观点,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猫》中“我”的悔恨、内疚之情,《动物笑谈》中作者与动物的融洽关系,《狼》中两只狼的下场,等等。
4.结合生活实际来把握文章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大多有养动物的经历,对这个单元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有切身的体会。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讲述自己在跟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体验到的趣事,讲讲他们各自与动物相处的故事和感受,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狼》这篇文言文中狼的形象比较负面,与少数民族观念中的狼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三、各课讲解
《猫》
这是一篇老课文,但跟上一版相比,这次的学习的重点、学习方式以及课后练习设计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一点,是有了具体的阅读能力训练点,要求也更具体了。根据全书的单元安排,本课阅读的能力重点是默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首先要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都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故事比较曲折,篇幅也比较长,要引导学生在前面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继续训练默读能力,重点是边读边做圈点勾画。另外,文中有许多精彩语段,可以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学习一下做摘录的方法。
其次,文章结构也非常巧妙,学习中要通过梳理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的经历,理清文章的结构。从结构上看,文章围绕着中心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都有相对完整的“得猫”“养猫”“失猫”过程,每一个故事都各有特点,引人入胜。作者善于设置伏笔,首尾呼应,三个故事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如开头一句“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中间一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文章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前后呼应。文中还设置了一些伏笔。如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捉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埋下伏笔。所有这些,在文中都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三个故事因此得以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第三,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本文有非常出色的艺术描写。可以引领学生通过概
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描写生动,无论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文中的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第一只猫天真活泼,常在廊前太阳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样的描写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小猫的动态乃至情态都在眼前了。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爱动,不仅乱跑,爬树,还扑蝴蝶:“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画,那小猫的脑袋、眼睛转来转去,伺机扑捉的样子,生动鲜活。第三只猫则忧郁、懒惰,不像前两只那样喜欢游玩,常常蜷伏在人们的脚边,还烧脱了好几块毛,总而言之,不怎么讨人喜欢。通过这些描写,三只猫的不同特点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体会本文真挚细腻的心理描写,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文中不仅写了猫,还写了人,尤其是人的所思所想。三次养猫,感受不同,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欢欣,或难过,或怅然愤恨,或忏悔莫及,都情态毕现,很有感染力。对于第一只猫,作者这样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而对于这只小猫的死, “我心里也感到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反映了“我”对生命的惋惜、怜爱。第二只猫更得“我”心,因为它不怕生人,常爱跑到街上去,全家都经常为它“提心吊胆”,对于它后来被人偷走,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怅然”“愤恨”“诅骂”等情感鲜明的词语显示了“我”此时强烈的爱憎之情。第三只猫一开始就不招人喜欢,收养它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惜。及至芙蓉鸟被咬死,“我”很“愤怒”,并给了它一顿严厉的“惩戒”,没想到却冤枉了它。作者反复诉说,将自己难过、忏悔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表现了“我”的正义感、同情心和严于律己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文中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情浓度,都表达得恰如其分。学习时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动物笑谈》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作者是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获得过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篇文章就是他动物行为学日常研究的真实记录。文章所选的几个场景都十分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注意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风趣的笔墨下包含着的对动物、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作者豁达洒脱的个性。
文章文笔幽默风趣。开篇作者就点明“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题目中的“笑”字,不过,在这里作者不是讲动物的“趣事”,一个关联词语的运用把逗笑的主角锁定在“观察者自己”,其实也就是作者本人。为什么会是自己呢?原来研究“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 “方法怪诞不经”,“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真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接下来,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法讲述了四个有趣的场景。前两个详细,后两个则比较简略,但都很有趣。可以让学生在默读、圈点勾画的基础上,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
第一个场景是作者做有关小鸭子的科学实验。他学着母水鸭的叫声,在地上屈膝爬行,带领小水鸭前行。科学研究需要反复实验,两次给小水鸭找妈妈的过程显示了作者的探索精神,而实验过后的分析更为重要, “我猜想关键一定在母鸭的叫声上……我要小凫跟着我走,我得学母凫一样叫才行”,为下文作者看似怪诞不经的行为(充当鸭妈妈)做了铺垫。除了实事求是地记述故事,作者还略带自嘲地描写了在外人看来十分可笑的场景: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他“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看到如此怪异的情景,谁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呢?难怪那些观光客会“吓得呆了”,会露出“死白的脸”。做实验有疑问,这是科学研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者把他的疑问和研究过程娓娓道来,既是科普作品所承担的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给人以亲切感。另一个场景是作者在公共场合,为了唤回皇冠大鹦鹉,模仿大鹦鹉的鸣叫。关键是这种鸣叫实在跟“杀猪般的嚎叫”很像,作者着实为难。这里的详细描摹既客观地介绍了鹦鹉叫声的特点,又表现出人要模仿这种叫声的难度之大。作者心里的犹豫、顾忌,使读者感同身受。在公共场合,发出这样的叫声确实是件令人为难的事情。但为了大鹦鹉不走丢,作者还是“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结果,“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作者为动物着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让人敬佩。
另外两个场景写的是大鹦鹉的故事。这只特别活泼、爱做恶作剧的大鸟,惯于恶作剧,曾经咬掉老教授身上的扣子,把它们整整齐齐地各排一堆,还把鲜艳的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实在是可气又好笑。作者用生花妙笔,把这些故事记述得多么有趣!读来实在是一种巨大的享受。
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精彩语段,学习文中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体会行文的活泼又不乏幽默的特点。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一是叙述清晰干净,不拖泥带水;二是注重细节,写来十分传神;三是生动活泼,富于幽默感。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加以体会。
学习这篇课文还要体会劳伦兹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对本文中这些精神价值的感悟,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本文文本出发,在字里行间感悟到其中的精神内涵;二是受到文本的激发,从而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乐于认识其奥秘。文章自始至终饶有趣味,读来亲切自然而又意味深长。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竟然能够建立起如此打动人心的友谊,这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文章表现出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科学精神。尤其是作者与动物之间平等共处的心境,对野生动物的尊重和热爱,甚至不惜为它们作出巨大牺牲的精神,更是值得称道。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许本文能够启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这一话题有更为深入的思考。
《狼》
本课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文言文。相比起来,本课讲的是一个富有趣味的小故事,学生更易产生兴趣。可以适当补充,或引导学生课外主动再去阅读《聊斋志异》中一些较浅易的小故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1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2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3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4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即第5段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可以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这里的“用”不是指让学生用于写作实践,而是指在自己的阅读中,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理解。随着学生对文言文的逐渐熟悉,知识的积累应转化为阅读兴趣,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