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主题另探



黄靖



《心声》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教师用书上是这样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的: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来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教育战线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笔者认为如此概括欠妥,理由有二:

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当然不赞成小说中程老师不尊重学生、抹杀学生积极性的做法,对一味追求公开课效果好而不惜弄虚作假的丑恶风气也深恶痛绝。但以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水平,能否得出“批评教育战线的不良风气”的结论呢?恐怕很难。

二、此主题似将小说的阅读重点放在程老师身上,而非李京京。按照教师用书上的主题概括,阅读者应将更多的阅读目光投注于程老师,程老师工作自信好强,对李京京的请求断然拒绝,对学生的感受不尊重,对自己公开课上的作假行为心有悔意和愧意。但实际上,正如小说中李京京感到自己和“凡卡”情感有相似性才萌生出了朗读课文的强烈渴望一样,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与李京京的年龄相近,同处在校园生活中,甚至有着同样的经历而特别同情这个纯朴、可爱的男生,他们会在阅读过程中迫切地想知道李京京最后能不能得偿所愿,他们会为李京京的成功而鼓掌欢笑,他们在李京京身上或许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此文,课堂中,一位个头矮小却甚是活跃的女生说了这样一段话:“拔河比赛老师只选高个,其实矮个同学的力气可能更大。”这不又是一个“李京京”吗?学生的心灵是如此地贴近李京京,我们为何不透过这个人物挖掘一点让学生感到更可亲更真实的东西呢?

笔者认为,小说主题的概括应走近学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是“居高临下”摆出一副训诫的权威样子。所以,笔者觉得《心声》一文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如此概括,理由也有二:

一、更切合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李京京的塑造。李京京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着美好感情的男生,在他身上,有种非常可贵的精神---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小说中对此有四处精彩的刻画:

第一处,渴望朗读。“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受到程老师“又是你不定神”的批评后,“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举了举手”。我们应该佩服李京京毛遂自荐的勇气,在程老师已指定了朗读人选后,他仍然说出了自己渴望朗读的心声,“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第二处,偷偷朗读。程老师的断然拒绝让李京京很伤心,却没有将他的渴望从心底抹去。在小树林里,“京京心跳起来,忍不住倚在一棵树上,又从书包拿出那份讲义……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了起来……”从轻轻地念到大声地念,难道不是一种美好愿望虽遭拒绝、却敢于坚持的勇气吗?

第三处,指出同学的不足。京京不在程老师的朗读指定人选之列,但那份坚持的勇气鼓舞着他在教室外听同学的朗读。他宁愿冒着被同学嘲讽为“妒忌”的风险,也要大着胆子指出赵小桢朗读的不足。“‘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这或许不是每一个受到轻视的人都能坚持的勇气。

第四处,勇于争取。遭到老师的无情拒绝、同学的冷嘲热讽的京京,虽然心里难受极了,却似乎没有放弃那热切的渴望,他要争取一个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倾诉对爷爷和妮儿的思念。尽管有过内心的激烈斗争,“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但终于“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京京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一个机会,也给了大家一个深深的震撼。

二、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生启迪,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当他们的纯真愿望遭他人的怀疑,甚至是嘲讽拒绝时,该怎么做?灰心沮丧,放弃心中理想?怀恨在心,处处伺机报复?不言放弃,执著努力追求?李京京的经历或许给了学生最好的答案。他们会懂得在挫折面前不能倒下,努力进取,争取机会,才有成功的可能。人生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恍然悟出,其效果远远胜过长篇累牍的政治说教,学生若能筑起如此坚实的心灵城墙,在漫漫人生路上,难道还会害怕洪水猛兽吗?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