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阅读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中 唐正富
阅读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并请回答文后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如果你认为正文与标题不般配,那么你准备拟什么题目呢?
2.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中“引”是“拉”的意思,该“友人”有涉嫌打人之嫌,难怪元方赶快“入门不顾”,结合全文,你能猜想“父友”该时该地的想法吗?
3.陈元方能以礼说服“父友”,并能指出他不知礼的实质性错误,可称得上知礼;可在“父友”“惭,下车引之”要向元方致歉时,元方竟“入门不顾”。对此,你认为“父友”做得对,还是元方做得对?请选择一种观点,并简要为你的观点辩护几句。
4.文中强调“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有何用意?
5.“陈太丘失信、友人失礼、元方失礼”,有人说本文中全写了几个丧失礼义之人,你赞同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6.“父友”是先怒后礼而元方先礼后怒,两者都有“怒意”,其“怒意”相同吗?
7.元方持的“礼”与“父友”持的“礼”是否相同?
8.“父友”的发怒是何声色?元方的发怒又是何声色呢?
9.如果“父友”不“对子骂父”说什么“非人哉”而只是一般的责怪陈太丘,那么你认为“父友”的做法是否就恰当了呢?
10.如果“父友”不骂陈元方的父亲“非人哉”,那么陈元方可能会怎么做呢?请你猜想两个以上结局。
11.本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参考答案:
1.“陈元方斥‘父友’”或“陈元方护礼”。
2.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竟那么知礼,“父友”自愧不如,想拉元方过来向他认错且夸赞他。绝对不是想要打元方。
3.a、“父友”做得对。因为他虽然先前是责怪错了,然而谁能保准不出错,他可贵在知错即能在晚辈面前表示改正,委实不简单。b、元方讲礼做得不尽完美,按如今中小学生守则去衡量欠妥当,但我们还是要说这可以原谅。因为陈元方毕竟只是个七岁的孩子,他的思想认识要逐步修养才能完善,他还是个未曾很好发展的人。答a或b均可。
4.a、体现小孩子玩耍天性。b、那么小的孩子竟那么知礼是聪明。c、为后文“元方入门不顾”的护礼而失礼作了“他还小”的隐性说明。d、与后文“元方入门不顾”相照应。
5.陈太丘过了约会时间才离开,可谓守信。友人错怪以后能屈己准备认错也可算是知礼。元方以礼斥“父友”也是知礼,虽然他还有不知礼之处,但他毕竟是个发展中的人。
6.“父友”之怒是失之偏颇的勃然大怒。元方的发怒是年幼不尽知礼的发怒。
7.元方持的是晓事明礼;“父友”持的是知错改过之礼。两者都是正礼。
8.“父友”的发怒是勃然大怒,声震瓦舍。元方的发怒是泄怒,理智、冷静。
9.还是不恰当。因为只是语气上、态度上让人感觉稍微好受一点点,但无礼的本质是相同的。
10.a、还像文中结局句。因为“父友”自己失信,对子怪父失礼,陈元方必然奋起还击。b、末句则可拟为“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乃去。君即行尚能赶上。不然,等家君归,君乃往问违约缘由,可乎?’”因为陈元方虽然聪明,可没有被强烈刺激,就可能会只作一般的解释性说明。
11.陈太丘的守信、陈元方明礼护礼的睿智和勇敢、元方父亲友人的知错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