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上课!
(学生起立,师生互致礼)
师: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在开始阅读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生命”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你思考过它的含义吗?如果你思考过,能否把你的认识讲给大家听一听?
(短暂的沉默后,有学生举手)
生甲:我好像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生乙:我看过一些关于生命的文章,可是自己的确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似乎……似乎挺深奥。
生丙:有什么深奥的,生命就是生命。
(学生笑)
师:这三个同学的发言我觉得挺有代表性的。对于生命,在大家这个年龄,的确很少有人去思考它,在我们的思想中,生命似乎很简单,又很复杂。我们今天就一起阅读冰心的《谈生命》,看一下这位女作家给我们带来哪些关于生命的认识。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把自己找出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写出来。
生甲:巉岩  屏息
生乙:云翳  骄奢 怡悦  归化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这方面的问题?
(无人举手)
师:好,下面看这些字词,你能解决哪一个?
(学生纷纷举手)
生甲:(到黑板上给字词注音)
生乙:“巉岩”是指隆起而突出的岩石。“归化”是归服而受其教化。“云翳”的“翳”原义指遮蔽,我想这里指阴暗的、会遮蔽的东西。
师:你讲了很多,看出来预习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你通过什么途径解决这些问题的?
生乙:上网,在线词典。
师:网络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学习途径,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谁说上网有害无益呢?
生乙:就是,看个人怎样运用。
师: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感谢你给我们讲这些知识,更给我们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学习途径。你说“归化的意思是归服而受其教化”,那在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个词的?
生乙:(读句子: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这里好像不是这个意思,但到底怎么理解,我说不上来。
师:感觉有点不恰当,可以继续思考,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生丙:我觉得这个词和死有点相近。
生丁:我觉得也是,不过不是死,好像写它回去了。
生丙:对,对,是回去了,回到了自然之中。
师:(向乙)你能同意这两位同学的解释吗?
生乙:同意,是说生命回到了大自然之中。
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有想法吗?
生乙:有,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以来词典,还要结合句子来理解。
师:很好。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解决问题?
生丁:“骄奢”这个词我不太理解,不过我看课文中是用来形容春天的,我想大概是指春天的繁华、充满生机,不知道对不对?另外,我理解“怡悦”的意思是愉快。
师:对,你的理解很准确。大家自己动手,解决了阅读当中的很多问题,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非常好。下面,我们请同学把这篇文章读给同桌听,注意,要读出感情。
(学生读课文)
师:你听了同桌的朗读之后,你觉得谁读得特别令你佩服?可以是全篇,也可以是他朗读的某一部分,推荐给大家。
生甲:我推荐乙,他朗读的从“生命想一棵小树特别好”,而且他的声音特别好听。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聆听这位同学的美妙的声音好吗?
生乙:(读课文)
师:真的非常动人。哪位同学再推荐一位?
生丙:我推荐我的同桌,他读的全文都很让人感动,有抒情的味道。
师:那你能给我们读读全文吗?
生丙:我能读我喜欢的一部分吗?
师:当然可以。
生丙:(读“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至结尾)
师:你很喜欢这一部分,能说说你喜欢这部分的理由吗?
生丙:我觉得这部分有很多句子像格言。
师:能引起我们的很多思考,给我们以启发,是吧?
生丙:(点头)是的。
师:刚才几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了课文,读得都很好,有感情,有自己的理解,听的同学也很认真,也有自己的理解,说明大家对文章的预习是很充分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篇文章。今天我们研读文章的第一个步骤,是大胆地质疑。大家读了这篇文章,有没有觉得感觉不好的地方?
生:(纷纷)没有分段。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本文只有一个大的段落。不分段有什么不妥吗?
生甲:显得文章不是很清楚。
生乙:好像不太规范。
生丙:也没有条理。可是,作者为什么没有分段呢?
师:大家说得很好。分段是为了文章层次结构更加清晰,也是规范行文的要求。至于作者为什么没有分段,这个问题提得也很好。不过,我想,我们是否先解决分段的问题,有机会再探讨作者为什么没分段,因为我们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们先分出第一个段落。谁先来谈自己的意见?注意,不仅要说出所分的段落,还要说出自己分段的理由。
生甲:我认为文章开头的两个句子应该作为第一段。这两个句子是文章的开头。
(有学生笑)
师:(指笑的学生)你觉得很好笑,你能说说好笑的原因吗?
生乙:他的第二句话等于没说。
师:你同意他这种分法吗?
生乙:同意。因为这两句话是文章的总起,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文章要写生命像什么。
师:很好,不过我觉得我们应当尊重别人,有不同意见可以交流,最好不要取笑,好吧?
生乙:(点头)我知道了。
师:刚才这位同学讲了他对开头两个句子的认识。这样一个开头,大家觉得还有怎样的特点?
生丙:开门见山。
师:你能把你的意见说得更具体点吗?比如说见了什么“山”?
生丙:就是说开头就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非常直接。
生丁:还很简洁。
师:大家能不能从句子的形式上作点评析?
生甲:句子是对偶句。
生乙:好像不是对偶句。
师:的确算不上对偶句,但我们总觉得两个句子形式很特别,很像骈句,句子形式很整齐,但词句上有微小的区别。“是什么”和“像什么”,区别在哪里呢?
生甲:“是什么”好像是下一个定义,“像什么”是比喻的方法。
师:那我们看这篇文章运用的最主要的表达手法是什么?
生甲:比喻。
师:这样来看,文章开头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乙:说明了本文采用的方法。
师:说明了?能换一个说法吗?
生丙:概括了……不好,确定了……暗示了,对暗示了。
(学生笑)
师:好,好,有比较,有选择。大家看,我们找到了文章的开头,并且认识到这个开头是非常好的:简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文章主要的表达手法,句式整齐中又有变化。大家的讨论很有收获。下面谁来谈谈第二个段落?
生甲:到“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写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师:我觉得这句话应当这样说:用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比喻生命,表达自己的认识。那第三处呢?
生乙:很简单,到第二处“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用一棵小树比喻生命,表达自己的认识。
师:谁来说说第四处?
生丙:到“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这一部分用一个比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生丁:我认为应当到“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这是以比喻来表达对生命的认识。
生戊:我不同意这两个同学的分析。我觉得应当到“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因为这一部分是集中表达对生命的认识。下面又是另外的内容。
师:看来我们的分歧首先在于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这样吧,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是不是比喻?如果是,它和前面两个比喻有怎样的关系?
生甲:这不是一个比喻,因为从比喻的特点上来看,不太符合。]
师:为什么不符合?
生甲:像“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是本体,“向东流的江春水”是喻体,两个之间很相像。可是“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怎么相像呢?
生丙:怎么不相像呢?宇宙就像一个大生命,宇宙本来就是有生命的。
师:对啊,宇宙本来就是有生命的,何必再来比喻呢?
生丙:啊,可这里的确看起来像个比喻啊。
师:如果我说是一个论断呢?
生丙:那下面“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可应该算是比喻吧?
师:你说的的确是两个比喻,那你能说说这两个比喻的作用是什么吗?
生丙:表达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也就是来表达对生命的认识。我们现在是否可以说,在前面两个比喻之后,作者要集中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呢?
生:对。
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一部分有没有必要再分。请大家朗读这一部分,读的时候注意停顿。
(学生读课文)
师:如果要大家划出停顿最长的一个地方,你将在哪里划开?
生甲:我感觉到“大生命中之一叶”比较好。
师:理由是什么?
生甲:我也说不出理由,只是感觉。
师:说不出理由也许就是一种理由。有不同意见吗?
生乙:我觉得到“痛苦又何尝不美丽”更好一些。
师:你的理由呢?
生乙:我也没有理由,不过,我觉得到这里,比到“大生命中之一叶”好,那样的话,太零碎了。
师:按你的方法停顿,看来你在文义的理解上有自己的意见。
生乙:有点。我觉得这样停顿,第三部分就是集中写作者对生命的认识,第四部分是用一个警句结尾。
师:两位同学谈的都很好,有自己的思考或感受,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丙:我赞同乙的划法,别太零碎了,那样文章就不整齐了。
师:我们划分段落是为了整齐吗?
生丙:当然不是,我是说意思上。你看,到“痛苦又何尝不美丽”的话,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就是这样的:开头是两个句子,中间是两个比喻,写的是作者对生命的认识,第三部分写的是作者对生命的认识,第四部分引用一个警句结尾,挺清楚的。
师:我有一点不清楚,你说第二和第三部分都写的是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内容上不重复吗?
生丙:……
生丁:(举手)不是重复,我觉得两个比喻是用形象来表达认识,下面一段是抒情和议论,并不重复。
师:大家是否同意这两位同学作的分析?
生:同意。
师:谁能再完整地表述一下我们对这篇文章段落的划分及依据?
(学生纷纷举手)
生甲:开头两个句子是第一个段落,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法;两个比喻各自构成一个段落,用比喻表达对生命的认识;然后一个段落集中议论和抒情,表达对生命的认识;最后引用一个警句结尾。
师:大家听懂他的意思没有?
生:懂了。
师:你能对这篇文章的结构作一个简单的评价吗?
生甲: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生乙:结构很整齐。
师:结构的整齐表现在哪里?
生乙:我看的是两个比喻,他的开头句子的形式是一样的,而且结尾的句子相同。
师:你看的非常仔细,有自己的发现。
生丙:我看这两段还有相同的句子,像“他消融了,归化了”,还有“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师:这样就造成结构的整齐感。还有点韵律感,是吗?
生:对。
师:好,关于这两个段落,我们下节课还要讨论。这节我们主要解决了本文整体结构和思路的问题,现在请大家回到最初我提出的方法:大胆的质疑。看,我们因为有质疑,才产生了讨论研究,才对这篇文章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说,质疑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大家有关于这方面的名言吗?
生甲:“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这是苏格拉底说的。
师:非常好,就让我们一这句话共勉,并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语吧。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