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语教科书插图的走向


台湾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系 黄声仪



台湾国语教科书插图的走向

台湾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系 黄声仪

【编者按】黄声仪女士现任台湾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系暨研究所教授,她长期从事语文教学与教材的编写研究工作,科研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王若虚及其诗论研究》《国小国语科习作内容及其教学之评估》《国小新编国语习作的走向》《华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华语口语与表达”测试重点分析》《LQ智慧语文》等。本刊此期发表的《台湾国语教科书插图的走向》一文,是黄声仪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举办的“第六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所作的专题演讲。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对教材编者以及语文教师有所启示。

20世纪末期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1996年台湾正式实施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改革势在必行。为增加教科书的观感,拓展市场,各出版社无不铆足全力,在内容、形式上作大幅度的更新。许多优秀的绘本插画家纷纷投入绘制教科书的行列。这些生力军打破传统的教科书画风,用色明亮大胆、笔触生动活泼,再加上使用的媒材、技法丰富多元,使得台湾教科书插图风格大变,令人耳目一新。

一、国语教科书插图的要求

绘制教科书插图与绘制绘本有所不同。教科书插图是辅助学习课文的利器,是一种与文字讯息并行的视觉符号讯息系统。儿童由插图不但可获得抽象文字信息的具体形象认知,更可提升阅读的兴趣。因此,教科书插图首重精准正确,能辅助传达课文内容,其教育性远大过插图本身的艺术性,与绘本强调经验形式的美感图像相去甚远,插画家挥洒自主的空间极为有限。由于插图具备多重功能,专家学者在评鉴教科书时,都会将插图纳入考虑的范围内。归结海内外对教科书插图的相关规范,国语教科书插图的检核要求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图文关系

插图本是依文而设,其目的是为传达课文意旨、表现内容意境、辅助儿童学习认知等。因此插图要精准呈现文字内容,充分辅助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二)服务对象

课本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插图在绘制时应以学生为本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阅读能力”“理解技巧”等特点。以学生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以增进学习的成效。

(三)插图表现

教科书插图对学生视觉美感及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辅助功效,所以插图在色彩方面要求赏心悦目,浓淡适度;配置方面要求比例合宜,位置适中;题材方面要求丰富多元,以营造情境气氛。

二、国语教科书插图的走向

(一)插图绘制由单人走向群体

台湾《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的国语教科书,各册均由一位插画家负责绘制插图,所以画风较为单一。直至1996年教科书市场开放后,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与竞争,各版本从封面、美编到绘图,均由十人以上的团队一起讨论、设计,不论在题材、技法、造型等,皆有别于以往插画保守式的表现,展现多变丰富的风格面貌。

(二)图文配置由分离走向合一
早期的插图不但图文分离,且界线分明,避免图画干扰文字。如,图1的《海之歌》一课的插图,天空不敢逾越文字,图文切割整齐,显得生硬呆板。

图1 《海之歌》
现今的插图则重视图画与文字融为一体,重视整体的视觉效果。如,图2的《蓝湖》一课的插图,文字呈现在清澈的湖面上,与四周缤纷的花草树木融为一体,呈现赏心悦目的整体美感。

图2 《蓝湖》
(三)插图内容充分反映时代性
教科书插图不仅是平面艺术的造型活动,也能透过场景内容、服饰器物及情境气氛等要素,具体呈现画家创作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时代氛围。
例如,“教师方面”的差异。早期教师的服装、表情与肢体动作都很庄重规矩。让人充分感受到课堂气氛的严肃保守(图3左)。现在的教师已从讲台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讨论课题,从座位的安排、教师服装、学生面部愉悦的表情,都可以感受到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及愉快的学习气氛(图3右)。

图3(左)       图3(右)图4(左)       图4(右)
又如,“亲子相处”的差异。早期的插图重视家庭伦理中尊敬长辈、长幼有序的精神内涵。如,图4(左)家人服装整齐、正襟危坐。表情、肢体动作、座位都充分显示出角色间的辈分关系。一家人看似在严肃地讨论事情,其实在玩猜谜语的游戏,令人感受不到轻松愉悦的气氛。图4(右)则如实反映了现代家庭休闲生活的样貌,氛围转为轻松自然,愉快活泼。父母穿着休闲服,妈妈脚穿拖鞋,爸爸光着脚丫,极为贴近实际生活。
(四)插图风格的改变
1.造型表现由写实趋向概念化。
早期的插画家对于造型的诠释方式,多半以客观写实为主,忠实呈现原始物体的样貌,讲究比例、色彩、质感、空间以及明暗光影的写实再现。现今的插画家对于插图中的人物或动物的造型,则多采用概念化的方式呈现,不但改变局部比例且省掉许多细节的描绘,对于需要特殊强调的地方,甚至用夸大、变形的手法来凸显,使插图更具儿童化与趣味化。如,图5《新年到》一课,为了强调作者长了一岁,学会了写字,还学会了写卡片给外婆,于是把笔和卡片放大处理,脸部则省掉细节的描绘,用以凸显主题。
图5 《新年到》
2.角色行为由写实趋向拟人化。
早期的插图中,对于角色的行为表现,大多采用写实性描绘,维持现实世界中动物的外形与行为特征,以致无法充分表现角色的情绪,传达课文中的精神。现今的插画家则大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角色的行为更贴近儿童所认知的人类生活,不但容易引起共鸣,也丰富了插图的内容。如,图6“蒲公英种子”为了要在新的土壤里生根,不断地飞翔,追逐着太阳,追逐着月亮。蒲公英脸上愉悦的表情,月亮鼓励的微笑,都充分表现出追逐新生的喜悦。
图6 蒲公英种子
3.分镜画面由单一趋向多元化。
早期教科书插图,几乎全部以独立的分镜画面表现为主;现今的版本除了独立的分镜画面外,另外还加入了“融合的分镜画面”与“系列的分镜画面”等表现手法,利用多样的分镜画面,除了增强图像的叙事功能外,更能呈现较为丰富的文字内涵。如,图7《泰雅族的纹面文化》中,画出泰雅族人到了十四五岁,女孩学会织布,男孩学会打猎,经过族人的认可,便可在脸颊上面刺上花纹,表示长大成人,可以参加族里的活动。
图7 《泰雅族的纹面文化》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