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时速】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并出示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教材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⑴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生疏词意;
   ⑵ 阅读过程中,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语言;
   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学并完成以上要求。
  3、检查自学效果:
   ⑴ 给下列字词注音:
      嬉(xī)闹   撩(liáo)逗   凹(āo)地
      胆怯(qiè)   撅(jué)断   抠(kōu)
   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学生1:本文记叙了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背井离乡去远方放鸭的事情,表现了杜小康在饱受精神寂寞、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坚强的心路历程。
三、探
  1、教师诱导:
    同学们:“学贵生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就请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
  3、请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质疑对话中挑出与本节课学习目标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供我们尽情探讨。
   ⑴ 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你能说说具体的情节吗?
   ⑵ 你发现本篇小说与其它小说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吗?
   ⑶ 由此你怎样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学生再速读课文,自己探索并解决问题。
四、议
  1、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思考的结果。
  2、让不同学生在班上交流探索,讨论结果。
    学生2:本篇文章与许多文章在格式上不一样,是隔行的。这隔行的格式很明显将文章分成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三部分,高潮和结局在一起。
    教师点拨:
    那么,你能试着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吗?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学生3:第一部分,无奈的选择;第二部分,茫茫赶鸭路;第三部分,鸭子长大了。
  3、理解小说的情节:
    学生4:开端──写杜小康因家败辍学随父去放鸭。
    学生5: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学生6: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学生7: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4、“孤独之旅”的真正含义
    学生8:就是指杜小康放鸭的日子很孤独。
    学生9:就是指杜小康孤独的放鸭生活。
    学生10:既指杜小康和父亲背井离乡去远方放鸭的一段孤独的生活经历,又指杜小康远离家乡、老师、同学、伙伴后精神上经历着茫然、孤独、失落、恐惧等种种折磨。
    为让学生深刻理解主题,教师采用谈话法这样点拨:
    师:杜小康失学前家底怎样?
    学生11:厚实。
    师:那时他的生活可想而知是怎样的?
    学生12:快乐,无忧无虑。
    师:如今突然远离家乡、伙伴,而且只有父亲和鸭子相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3:难舍、痛苦、孤独、失落……。
    师:说得对!那么本应该在学校好好读书的杜小康却一下子成了“不知要往前走多远”的放鸭的流浪儿时,他对前途一定会感到怎样?
    生14:茫然、渺茫、恐惧、害怕……。
    师:杜小康父子俩一路上有没有结识新的朋友,如渔民、小伙伴儿、好心人……?
    生15:没有。
    师:那么,他们眼前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生16: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还有青森森的芦苇。
    师:杜小康面对这样的环境,小小年龄的他感到好奇吗?
    生17:不,他感到害怕、恐慌,“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师:日复一日,杜小康只有在父亲面前滔滔不绝,说他的心理话吗?
    生18:不,他和父亲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干巴,甚至大量言语被省略。
    师:噢,是这样。那么这样杜小康岂不是感到更……?
    生19:孤独!寂寞!
    师:天啦!这可怕的孤独和恐慌可以打垮一个人。我真担心他会变成一个不再会说话的傻子!同学们,杜小康被打垮了吗?
    生20:没有。后来他知道“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师:噢,是这样的话,他眼前的景物还像以前那么陌生和令他恐惧吗?
    生21:不是。
    师:可见,是他自己在调节自己的心理,自己在拯救自己的灵魂。正如海明威所说:“能打垮你的只有你自己!”文章中有一件事最能证明杜小康是不会被打垮的,是哪件事?
    生22: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找鸭。
    师:对!找鸭艰难吗?最终找到了吗?
    生23:非常艰难,但最终还是找回了所有的鸭子。
    师:其实他完全可以靠着父亲去找鸭,可他受伤了还要主动继续找。你们看到了他哪些品质?
    生24:不畏艰难,坚强、勇敢、有责任心、体贴父母……。
    师:经历了这件事,杜小康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25:“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师:是啊!最令人欣喜的结局是怎样的?
    生26:鸭生蛋了。
    师:小鸭能生蛋么?
    生27:不能。
    师:那么,鸭既然能生蛋了,说明了什么?
    生28:说明鸭长大了,成熟了。
    生29:说明鸭被杜小康喂得很好,长势很好,杜小康也成熟了。
    生30:说明杜小康们的艰辛付出最终有了收获。
    师:同学们答得太棒了!虽然你们没有刻意的去背诵课文,但你们能让你们的理解与作者所写相互交融,可见我们和作者及主人公都产生了心灵的共鸣!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把各情节中杜小康心理感觉变化的词语划出来。
    生31:起初: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恐慌孤独。
    生32:接着: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生33:最后:长大了,坚强了。
    师:找得很准确,也很全面。那么,现在同学们认为“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生34:就是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恐慌、孤独──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长大了、坚强了。
    师:你们读懂了杜小康的心。老师很高兴你们成了杜小康的知音。
五、再议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师:请同学们把写杜小康心理感觉的词语的相关段落仔细读一遍,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35:那种心理感觉都是在具体的相应的环境下产生的。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先分小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生36:烘托人物的心情。
  师:对。谁能举一例具体说说吗?
  生37:如第21段“傍晚……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种环境给人极大的压力,一个“涌”字、一个“围”字足以烘托杜小康胆怯的心理。
  师:分析得很好!那么同学们认为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太突然了吗?
  生38:不突然。
  师:仔细看看,是什么推动了他的心理变化?
  生39:时间,还有景物、环境。
  师:噢。你能举例说说吗?
  生40:如33段“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面对……,再面对这一缕炊烟。”景物不再那样显得死气沉沉、陌生,有了些灵性的东西。所以,杜小康的心“就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生41:还有第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样的景物当然会使杜小康心情轻松、愉悦,加上鸭又找到了,他欣慰,他显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师:可见,环境描写还能……。
  生42: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下面我们再来赏析一段描写暴风雨到来时的环境描写。是哪一段?
  生齐答:第36段。
  师: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大声流利地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到这儿感觉怎样?
  生43:很害怕,很紧张。
  生44:还很担心杜小康的鸭会遭遇危险。
  师:对!那么,你们一定能悟出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啰?
  生45: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
  生46:还能烘托杜小康找鸭的艰难,为下文杜小康的长大成熟作铺垫。
  生47:这种环境还能为杜小康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使他变得勇敢、坚强。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板书见后)
六、练──口头表达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