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与前一篇《陈涉世家》相比,这篇课文要简单得多。学生在学习上篇文章时,已经援用到了读书方法之“借助注释学文言”,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简单的文言文。明确课文的线索,体会作者些对世外桃源的描绘及对它的向往,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地理解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注意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学文言的能力和对生活的思考能力,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上篇课文中接触到了学习文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这篇课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结合注释、通过相互合作讨论等方式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典型的语法现象,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出来,便于学生积累;学生可能会对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不以为然,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作品产生的背景及作者的一些情况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明确认识。
教学以“读”导学。分层阅读,由浅入深,每读一次都解决一个合适的问题,这样可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古今异义词、一次多义会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教师加以强调并整理出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达到对这一语法想象的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语言优美、精炼的特点;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言文中词语古今异义现象。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学,合作,教师启发点播,同时加强诵读练习,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优美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叙事线索,学习曲折、设悬念的写作特点;正确评价桃花源的社会意义;加强朗读训练。
难点:了解作者在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课。(谈话导入)
二, 新授。
第一,作者及创作背景。
方法:让学生讲预习的结果展示出来,一生介绍一生评价,需要强调的教师强调,并示意让学生做好笔记。
(目的:让学生功能学会搜集、筛选信息并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二,教师范读。(听出一点“内容”———能否听我年后概括地说出文中记叙了件什么事情?谁干什么?)
提出听读要求:读准字音,明确停顿。
第三,学生自读。(读出一点“味道”———像模像样地读古文)
(目的:读得流利,读出大意。)
第四,学生互助疏通文意。(读出一点“疑惑”———边读边翻译找出疑难句)
方法:分组疏通文意,记录疑难句子、整理不理解的问题。
(目的:让学生在翻译中发现问题,便于教师有真独行的解决问题。)
问题预设:古今异义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来,加强学生的记忆。
第五,复述故事。(读出一点“故事”———复述)
(目的: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六, 朗读比赛:选取一段读。(读出一点“感情”———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方法:竞读。
(目的:在朗读中揣摩作者的情感,进而吧这种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七, 说说自己的收获。(说出一点“收获”)
方法:学生各抒己见谈收获。
目的: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环境优美 古今异义词:
桃花源 生活祥和 理想社会 (向往) 妻子 绝境
民风淳朴 交通 无论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在回答了问题或者提出了问题之后,让他们对自己在表述、声音、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点评,然后让其他同学做点评,教师示意学生在点评时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同时指出其要努力改进的地方或者具体怎么做。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明确优点与不足,以期得到不断提高。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优点:对教材挖掘较深,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方面的问题预测较准确;学生发言人次多,积极性较高。
不足:
1)时间较紧。
原 因: 环节较多。
改进措施:应该压缩于都的某个环节,例如自读和疏通文意可以合二为一;
2)个别学生始终不发言。
原 因: 可能是自卑或者有等靠思想。
改进措施:个别交谈,深入了解情况,对症下药。
整体感觉整个设计还可以,思路清晰,能以学生学习为主,大多数学生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