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语文课堂,一改往日面对面教与学的上课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搭建了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结合当下语文课程的深层次改革,无不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审美情趣的培养既要求融合人文积淀与人文情怀,又最终指向人的精神生命成长。如何在疫情之下,发挥好网络教学情境的最大效用,是一个有待探索、挖掘的问题。
(一)现象描述
《社戏》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材中节选的内容是作者鲁迅对童年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渗透着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感,有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但是课程进行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本文所蕴含的美的因素,无法真切感知与理解,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情感沟通存在障碍。
教学回顾一:课堂伊始,笔者播放罗大佑的歌曲《童年》,试图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但是无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教学回顾二:赏析“夏夜行船”对应文段时,笔者向学生抛出问题,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写看戏途中的夏夜美景”,大部分学生能够对文段所描绘的自然美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对其中的情感体悟不够深切。
教学回顾三:全文学习结束后,笔者建议学生当天的随笔内容可以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但批阅学生随笔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依旧表达的是自己当天的起居生活,围绕该主题写随笔的学生不足十人,对于美好情感的表达能力较弱。
(二)原因分析
1. 网络教学削减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师生互动大量减少、学生自控能力较低,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了解,局限于互动面板,尽管有连麦通话功能,但是学生一被提问就以各种借口拒绝主动连麦的情况,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地位被大大削弱,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2. 网络教学弱化了语言表达与运用的力度。虽然网络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凝练化,但教师仅能通过课堂结束之后的书面作业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语用水平,不利于全方面、多方位去把握学情,进而导致对学生语用能力训练的弱化。
3. 教师未能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资源,问题设计明确性欠佳,导致对于学生的指导与启发性较弱,学生对于问题的兴趣指数和关注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