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反思、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系列材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十字茶场中学  语文组   严景北)
感知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
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
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思路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由古诗导入课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师生共同参与,达到熟悉课文,了解内容的目的。
三、理清脉络,梳理顺序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快速梳理文章脉络,并获得新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赏析文章离不开品析语言,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读激发兴趣,以点拨代替串讲,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输,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转化已学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合作交流,既巩固本课所学,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以学习说明文为契机,学习创作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决定气候的因素
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②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③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重点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重点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这里”是指上文内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重点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
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要说特别,先说一般: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对,准确!(如果不知,可找几个例句引导)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同学们找得很好,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①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第②句中“春天” “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那么,本文除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普遍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对,生动!(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可通过朗读、换词等方法启发学生)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例析: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八、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对象:                物候(学)
            
                     
含    义     观    察     成    因        意    义  
                                    
(物候现象)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语言:   生动性                       准确性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蕴含着一些科学常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努力上成一篇语文课,而不是常识课。课文中“准是”一词的处理,通过换字(一定、肯定)处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往”这个词的词义理解,则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此外,“妙不可言”这个词,则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管齐下,收到了实效。此外,以读代讲,是一种极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采用了各种形式读。小班教学、小组围坐,便于讨论,互助、互帮精神的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答疑,组长带领下的自主学习,较为全面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面向全体。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加入了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视频资料。不仅让学生明白自然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课堂始终呈现活跃、和谐的气氛。其中李政霖同学大胆质疑、善于观察给听课的领导、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读到“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他问道:“那如果看不到白云,明天就一定不是晴天吗?”当一个小组表演秋天大雁编队飞行时,他敏锐地观察到这几个同学是从北往南飞了。到最后一个仿写环节:“结合你平时观察到的、积累到的或搜集到的资料模仿本课也写一节描写大自然语言的诗歌吧!”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同学们写出了精彩纷呈的诗歌,现节选如下: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低飞的燕子,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燕子低飞找食,
出门要带雨伞。

你如果割坏树皮。
       有些植物分泌出白色乳汁,
   大自然在树干上写着:
          我不要受到伤害。(竹子凌)
  
                            你看那树上的蜘蛛,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蜘蛛忙着织网,
                            马上要变晴天。(郭昀宣)
                                    
                            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是在告诉我们:
                            夏天已经来到!(庄慕涵)
                                    
                            你看那嫩黄的枝条,
                            柔柔地在风中飘呀飘。
                            大自然在枝杈上写着:
                            春天近在眼前。
                            你看那金黄的树枝,
                            长满了成熟的果实。
                            大自然在果实上写着:
                            秋天已经来到人间。(冯帝钦)
  
                            你看那蜜蜂六边形的蜂巢,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是在告诉人们——
                            用最少的材料做最宽敞坚固的房子。 (李政霖)
                                   
                            如果你看见沙滩起泡泡,
                            就代表“海啸”就要来到。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告诉人们赶快往高处跑。(周任远)
                                      
                             大自然把一块“琥珀”
                             藏在大海的海滩。
                             这是提醒大家,
                             这儿曾有过茂密的树林。(段骁恪)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八上《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 赵 华)
   
   师:在第五单元,我们进行过 “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时至今日,不知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观察并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我想检验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撇开年、月、日的时间不看,你能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中,判断出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现在是秋季,我是根据树叶凋零,小草枯萎等景象来判断的。因为有 “秋风扫落叶 ”一说。?
   生:从北雁南飞、昆虫消失等自然现象也不难判断,现在是秋季,而且是深秋。?
   生:我也认为,现在是深秋,因为天气较玲,露水很凉。?
   师:说得有理。我为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索感到商兴。?
   师: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板书:物候)。个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以丰富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课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生:老师,您说课文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而标题不用“物候”,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
   师(惊喜):这位同学问得好!这也正是我的疑惑。哪位同学能帮助解释一下?
   生:这里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
   师:(追问)何以见得?
   生: “预习提示 ”台诉我们:“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
   师:能借助“提示 ”来理解,好!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生: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生:我也找出了这两句话,它们紧密相关,的确印证了 “揭示 ”里的话: “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师:这两位同学由于浏览时认真思索为我们作出了准确判断。?
   师:文章开头,人们一般主张开门见山,不提倡拐弯抹角。可本文开篇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偏偏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这是为什么?这与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3自然段6思考并回答,注意抓住关键性语句理解。
   (生阅读、思考)
   生:因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劳动人民便据此安排农事。比如:杏花开了,人们便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人们又开始浸泡谷种,准备种谷子。
   生:还有 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农民们就忙于割麦插秧。?
   生:这些自然景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写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师:“物候学 ”是什么?
   生: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板书:物候学)
   师:请大家继续就文章开头与介绍物候知识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本来很难懂的物候知识、因为文章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我们不仅不感到陌生,而且还发生了兴趣。这样,就把物候知识解说得通俗易了。
   师(喜悦,鼓掌):理解得很好!我想问一下刚才发言的同学,究竟是什么使你对物候知识产生了兴趣?
   生:是课文开头对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精彩诱人。?
   师(扫视其他同学,询问):是这样吗?
   (生点头)
   师:好!(板书:生动)请大家朗读第 l自然段,并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描述性词语,作上记号,注意体会。
   (生有感情地朗读,作记号)
   师:有哪些词语描述得形象生动?
   生(热烈地,七嘴八舌):“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燕子翩然归来 ”“叶子……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板书:苏醒、翩然、簌簌、迎接)
   师:“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
   生: “苏醒”是“昏迷后醒过来 ”的意思。这个词常被用来写人。?
   师:用 “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写“大地”,能行吗?
   生:能行。用在这里指大地回春。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师: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
   师:不错。这位同学调动各种感官,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本来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几个词语。
   生:写燕子 “归来 ”前面加了“翩然 ”一词,那燕子飞舞的样子也就生动起来了。
   生:说到秋风落叶,用一个拟声词 “簌簌 ”,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师:既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说“大自然的语言 ”也就自然了。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 ”。
   (生齐声朗读)
   生;这里的“传语”“暗示 ”“唱歌”,都是“语言”。?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可以。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 ”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生众:不甘心,不愿当!
   师:对,我们决不是懒汉,我们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第;346页,默读戴巴棣的科学诗《大自然的语言》,看自己能读懂多少大自然的语言。
   (生默读)
   师;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生(踊跃地): “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烟囱不出姻,一定是阴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芒种火烧云,夏至雨涟涟,没有龙舟水,便有寒露风。”“盐罐返潮,大雨难逃。”“晴蜒低飞江湖边,必有大雨雷闪电。”“春天桃花开,夏天荷花开,秋天桂花开,冬天梅花开。”……
   师:看来,大家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还真不少。课后,我们干脆以 “大自然的语言 ”为主题办一期专栏,好不好?
   生:好!
   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词语,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趣,难怪同学们要对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呢!(板书:拟人化)也正是凭着这种兴趣,我们探求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课文,讨论:课文4~12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课文4~12自然段的说明内容?
   生:课文4~12自然段说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A.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B.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C.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师:概括得好!谁能告诉我们:你是根据什么准确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的?
   生:可以。我是根据下列语句来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的: A.‘,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膨.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此外……”; C.“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转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师:课文介绍物候学,从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说起,先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再说明物候学的研究意义,,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板书:研究对象、研究意义)
   师:什么是条理?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你能以自己阅读过的文章(或文段)为例,说明其条理性的表现吗?
   生:能!
   生:老舍描绘济南冬天的雪景时,是按照 “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生: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按照 “上课前—上课中—下课时 ”的时间顺序叙事的。?
   生:布丰的《松鼠》一文中描述松鼠搭窝一段,是按照动作完成的先后次序来说明的。
   生:我从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上读到的《上海能造摩天大楼吗》一文,作者从观察到的两种现象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师:由此看来,无论是整篇文章,还是单个文段,说话都要有条理。(板书:有条理)那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生:课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生: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师:大家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很不错。《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 ”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师: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 B路的变迁 C.预防近视 D.美丽的校园一角
   生(踊跃):“ A从学校到家里,适宜安排空间方位顺序。 ”“根据《路的变迁》要求, B宜于安排时间顺序,可从原先的路况,一直写到今天的路况,也可以从现实的路写起,继而回忆从前的路。 ”?
   师:嗯(点头),安排的顺序比较合理。
   生:《预防近视》可以借鉴课文的思路从种种近视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近视,再告诉人们怎样预防近视,最后说明预防近视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师:说得真好!你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转视全班,问)《美丽的校园一角》按什么顺序说好呢?
   生;可以按照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的空间方位顺序描述校园一角的美丽。
   师:校园一角的 “美丽 ”是暂时的吗?
   生:不是。它一年四季都“美丽 ”。?
   师:既然长年美丽,那还可以安排怎样的顺序?
   生: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师:好!现在就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胸中的 “美”展现出来,好吗?
   生:好!
   师:(板书题目、要求)下节课找同学来读,看哪位同学把我们的校园一角写得最美,写得最符合要求!(生沉思、疾书,至下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99/11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
富锦市第六中学   金鑫
今天,听了姚老师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感受到了姚老师独特的教学魅力,成竹在胸的把握,沉静的气质,以下就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粗略认识。
一、     从教学目标看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姚老师在课堂中紧紧地握住本课的教学目标,揣摩语言,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对说明方法的探究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运用科学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本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些目标。
二、     从教学程序看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从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地体味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在朗读过程中配以优美的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生自然而然的跟着音乐朗读,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在对说明方法进行探究中,放手让学生寻找说明方法,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准确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发撒性思维能力。在对说明方法的探究前提出了具体、准确的默读要求,这是对学生默读习惯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解决了学生平时似乎会默读,但又不确定到底该怎样默读的问题。最后进行了片段作文训练,使学生在写作中巩固并扎实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在作文重要老师的知道也特别具体,使学生想写、要写、会写、有的写。成功的从怎样阅读说明文转移到怎样写说明文,怎样运用科学、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实实在在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加强了学生对于说明文文体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三、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看
姚老师在本科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了将语文学科知识与物候知识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于物候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中很好的进行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本科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个课件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优美的画面导入和行云流水般的音乐背景,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科学的魅力,使说明文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四、     从教师基本功看
本科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条理性强,教态自然亲切,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优美,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如果一定要说这节课还有什么遗憾的地方,那么姚老师在授课中没有做板书设计,前面节奏如果再快点,作文训练能再加强一下就更好了。作文中能够再具体的指导学生怎样进行生动说明,对学生的作文的点评再详细、具体一点本节课就完美了。
简而言之,本科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生成性很强的课,学生了解了物候学有关知识,强化了说明文文体和写作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强。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