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秋天》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
作者及工作单位 西安市蓝田县蓝关镇王村初级中学 褚益宏
教材分析
《秋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本单元语文学习的主题是“四季如歌”,选取的文章都是描写大自然四季优美之景的范文,而且文情并茂,适合进行诵读教学,易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秋天》是现代诗人何其芳的一篇诗歌,诗人抓住典型的生活场景,精心描绘了三幅多姿多彩的秋景图,抒发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应在加强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及意境,领略大自然的美丽,进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能力,只是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及习惯还没有养成,缺少对事物和生活更深层次的体验和认识,因此对诗文的学习还有一定困难。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反复诵读、质疑、讨论、探究来提高学生对诗文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理解诗文内容。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背诵诗文;品味诗中优美的语言(词、句)及意境,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及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品味诗歌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诗歌清丽,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16 23:18 编辑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 二、感知、诵读诗文。 三、品读诗 文。 四、小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 本单元我们语文学习的主题是“四季如歌”,前面教学中我们已经领略了春的美丽,夏的热烈及冬的温晴,那么秋天有什么特色呢? 适时课件展示秋天的几幅风景画面,让学生观赏。 1、学生默读诗文,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字、词。 2、教师配乐《秋日的私语》范读。 3指名学生朗读,适当简评,指导。 (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语气,读出情感。) 1、全诗描绘了几幅秋天的生活图景?各是什么?你从文中哪些词语能看出来? 2、每节都有一个点睛的句子,请找出来,这三个句子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中一些诸如“满披”“飘”“饱食”这样的词语用得好不好?有何表达效果?试着再找出文中一些这样的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4、全诗创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意境?这样的优美意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你喜爱秋天吗?说说你对秋天的感受。 秋天》是一首清丽、优美的颂歌,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和倾听。诗人笔下的秋天清静、悠远,既来自尘世又远离尘嚣,给人美的意境和享受。 1、朗读并背诵全文。 2、查找有关秋天的成语和诗词名句,抄录下来。 3、仿照歌曲《春天在哪里》,把课文改写成《秋天在哪里》。 | 学生欣赏画面,说说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对秋天有何感受? 初读诗文,感知大意,划出生字、生词。 学生随音乐一边默读,一边给诗文语句划出朗读节奏,把握语气、情感。 学生对指名朗读的结果进行品评。 学生概括,并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教师辅助引导。 学生倾听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 紧扣本单元学习主题,从学生感官上激发学习兴趣,使其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自然而然地引出“秋天” 了解诗文大意和内容,进行朗读训练和指导 理解诗文内容,品味诗歌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揣摩诗中优美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使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深刻的感受,生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落实背诵的目标,提高语言归纳、整合的能力。培养动笔、动手查阅、筛选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农家丰收图 “栖息” 清静、清幽 渔家秋景图 “游戏” 清远、清冷 赞美、热爱 牧女秋思图 “梦寐” 清甜、轻柔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本节课有效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意识,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地诵读、问答、质疑、合作探究,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品读诗文的能力,初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
教学反思
1、 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法指导。在感知课文阶段,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注重指导诵读诗文的方法,还课堂以琅琅书声;在品读诗文阶段,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谈感受。
2、 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然后品读,再到探究问题,谈感受。
3、 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机会,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及方法的养成,注重三维目标的综合落实,既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积极体现现代全新的教学理念,发挥了教师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