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看云识天气》
作者及工作单位 丹凤师范学校 杨定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朱泳燚老师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课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说明。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的生动形象。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初一学生初步接触这类文章,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把握住文体特点并教给学生们一些阅读方法,再加之文章生动有趣,学生的好奇心也强,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效果更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句。
2、体会本文的层次美、语言美,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2、在图片的帮助下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看云识天气;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5 07:19 编辑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导 入 新 课 | 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怎样了解天气情况?(天气预报)那如果我们是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怎么办呢?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简便易行的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 | 思考并积极回答 | 提问导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
学 生 自 学 | 1、请同学们出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检测生字(出示幻灯片) 3、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怎样看云识天气呢?请大家带着下面的四个问题观看课文的朗读视频。4、引导学生回答题并板书要点。 | 1、出声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2、完成检测并齐读。3、记下思考题并带着问题观看课文朗读视频。 4、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 1、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2、帮助学生积累字词3、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的放矢。4、在整体感知中疏理文章内容与层次。视频的使用有着亲切动听的朗读、直观动感的画面,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的欲望;拉近了课本与生活的距离,课本与学生的距离,为继续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 |
合 作 探 究 | 1、师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合作完成8种云的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2、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辨别云的类型3、出示云的光彩的表格4、出示云的光彩的图片要求学生辨认。 |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合作完成表格;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辨别云和云彩的类型并判断天气情况 | 1、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层次美2、学会看云识天气3、提高辨别能力和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的能力4、在合作中让他们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 |
美 点 寻 踪 |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除了讲知识之外,也不乏有许多生动的语句,请同学们到书中去找一找,哪些语句写的非常生动,非常精彩,找出来读一读,分析它的效果。(师可作适当引导) | 找自己认为写的精彩语句并读一读,体会其中的作用。 | 1、 提高学生对语文美的感受能力。 2、 让学生体会到修辞手法的作用,尤其是比喻的妙处。 3、 在练习中提高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
课 外 拓 展 | 1、让学生说出课本出现的谚语并补充自己知道的2、收集其他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老师出示幻灯帮助学生积累) | 1、 说出自己知道的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2、 感受并识记老师补充的内容 | 1、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积累。2、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 | |
老师小结 布置作业 | 1、师小结2、作业:设计一个表格,记录你在一周内观察到的云的情况,试预测天气的变化 | 认真听老师的寄语并记下作业。 | 师小结中提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作业既是对学生的检测也是提高,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己现象的习惯。 | |
板书设计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1、 本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字词? 2、 在课堂上你都认识了哪些云和云的光彩?它们都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 3、 在本节课上,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班上哪些同学表现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 你从他人(同学,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
教学反思
上完《看云识天气》一课后,我感触颇多。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内容,云的形状,光彩种类烦繁多,难以区别,因此我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视频、图片的使用让文章内容变得更直观、更亲近学生,降低了学习难度;云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这样的做法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课前我就学习了大量与此有关的知识,我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以后以备课上需要下大量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