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
(一) 主旨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生动的科普说明文。这篇说明文层次清楚,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说明云的形态变化、光彩现象同天气变化的关系,给我们以知识和启迪。
这篇科普说明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文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一是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二是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作为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给我们以知识和启迪。同时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还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文采飞扬。
(二) 结构
文章紧扣题目来说明,其结构层次十分清晰:首先是总的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再具体说怎样看云识天气,最后再总说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文章的第1段是第一部分,总说云与天气的关系,点出说明的对象:看云可以识天气。通过八个生动的比喻,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了云的多种姿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
文章的第2~6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谈的:一是可以通过观察云的形态来判定天气,二是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来推测天气的变化。其中第二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面几段都是沿着这条纲来展开的。弄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清作者的思路。
文章的最后一段(第7段)总结全文,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其中首句点题,总括全文。“但是”以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局限,留有余地,有分寸感。
文章结构层次:
(三)
延伸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从全篇来看,文章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文中涉及到的云的种类很多,但由于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使得全文层次清楚,事理明白。
全篇如此,局部内容也同样是层次清楚,有纲有目。例如:文章的第2段是后面3、4、5三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这就是该部分文章的思路。把这个思路理清,看这部分文章才会头绪清楚,内容明白。
具体到一段文字中,其思路也一样的清晰分明。例如第3段,作者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来表现的。他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思路非常清晰,这都是学写说明文时值得借鉴的。
2.特点突出,特征分明。
本文善于抓住云这种自然现象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来介绍云,使读者对各种云的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作者在说明云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时,抓住了各种云的形态特点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说明它们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例如“卷云”,它的形态特点是轻、薄,它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这是它的本质特点。对其他云的说明也是如此。
3.语言通俗,准确生动。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语言十分通俗,文中除了云的分类和云的四种光彩现象用的是气象术语外,其他地方都是通俗化的语言,即使是“日晕”“月晕”“虹”“霞”等术语,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其次是用语准确,如虚词的运用:“往往”“常常”“一般”等,十分准确。又如,写“卷云”在发展变化成“雨层云”的各个阶段,作者都运用了准确的语言,交代情况,叙写过程,描摹形态。再看语言的生动性,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例如第1段,语言就很有特点,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接下来,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学习这段语言,要多熟读,细细体味语言的美妙,尽情想象蓝天白云的奇妙变化,甚至可以模仿写作。
4.方法多样,说明具体。
为了增强文章的效果,文章运用了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例如第6段,文章按照云的不同的光彩,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而且还把它们之间的差别一一作了介绍,这种把分类别、作比较结合起来的说明方法,使得这一段层次清晰,内容明了。其它还有许多说明的方法,我们都应该一一加以比较。
寓准确于生动之中
──《看云识天气》语言特色赏析
何发祥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作者运用比喻和描写,勾画出千姿百态的云,让读者从云的千姿百态之中得到识别天气的阴晴雨雪的知识。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上的与众不同,它一反我们常见的说明文,总是枯燥的说教、平实的介绍,而是采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更让人叫好的是,其语言形象准确。这一点正是这篇说明文给人印象之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先说生动,语言的生动自然离不开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文章之中的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比喻句:“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既有知识性,让人明白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又有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因为它们的喻体都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再说语言的准确,作者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比喻,都准确无误: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后面是八个比喻句,说明云的形态之多,耐人寻味的是,在一连串的比喻句之后,是一长长的省略号,这个省略号是在说云的形体是不止八样的,还有其他,这就照应了前面的“万千”。
再看本段之中,一个“招牌”,这原是商店的标志,在这儿形象且准确地展示了云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除了比喻,课文之中还在巧妙地运用拟人:“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你看,“轻盈”“站”,把卷云人格化了。
当然这些“准确”都只是词句上的点滴要求,而文章在前后的语言的表述上总都是做到准确:
课文的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词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做了限制,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最后,还想顺便说一句,课文内容对题目扣得也是十分准确。文章开始就是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从高层次的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现象到本质,始终在说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看云识天气 | ||||||||||||||||||||||||||||||||||||||||||||||||||
安徽省安庆一中 陈五杰 | ||||||||||||||||||||||||||||||||||||||||||||||||||
1.了解并能概述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逻辑顺序及其作用。 4.理解并掌握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5.积累语言材料,体会通俗、准确、生动的语言。 6.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条理清晰而又生动、富有文采的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本文紧扣题目加以说明,逻辑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画龙点睛。 教学时,重点应指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而本文通俗、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也应该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这篇文章拟用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以教学目标1、2为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以教学目标3、4、5为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空中多种多样的云的图片,启发学生将云和天气的变化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或者通过谚语和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如:“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预兆次日将是晴好天气;“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告诉我们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预示着天晴。等等。)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如:天空中的云变化多端,形状各异,你从中得到了哪些经验或感受?你知道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 二、检查预习 1.给画线字注音 峰峦 绫纱 一霎间 匀称 崩塌 晕 2.解释下列词语 鳞波 弥漫 预兆 姿态 万千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分别请七个学生分段阅读,也可以根据层次请四个学生阅读,还可以齐读。) ① 对学生的朗读,教师从字音、语气等方面给予中肯的评价和恰当的鼓励。 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本文说明云的形态变化、光彩现象同天气变化的关系。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归纳各部分大意。 教师对学生有误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点拨。 明确: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先说云的作用,再说云和天气的关系,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1):看云可以识别天气 第二部分(2~6):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2~5):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6):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四、研读赏析 1.速读课文2~6段,将其内容复述出来。 点拨:抓住文章的条理,分类复述。 此环节可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复述,师生共同补充。教师从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条理化两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 2.设计表格,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点拨:①怎样分类?②应列出哪些项?③如何设计更简洁明了? 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设计的表格。 参考表格:
4.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阅读说明文的关关键。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怎样才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首先,要抓住说明的要点,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要点因说明对象的不同而有别。其次,应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从三方面入手:1.看题目;2.看首段;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其次须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概括方法,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1)你能找出揭示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吗? 示例:“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总结了象征晴朗天气的四种薄云的特点。 (2)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5.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指导: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如何理清说明顺序呢?一要看说明的内容。作者确定说明顺序,一般受三个要素制约:被说明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和特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说明的目的,读者对象。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空间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的时间顺序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理为主的说明文,常按逻辑顺序说明。二要能概括文章各段说明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的联系,从中找到全文的说明顺序。三要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一篇说明文,大多数不是只用单一的说明顺序,而是多种说明顺序综合、交错使用的。因此,理清说明顺序时,我们要分别从全文布局顺序、说明主体顺序、段落内部的顺序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安排的。 (1)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的说明顺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言交流后,教师明确: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先总说后分说;在说明时,作者从空间角度出发,从高层云,说到中段云,再说低段云;从云层和天气变化的关系的角度看,从象征天气晴朗的云,说到带来连绵雨雪的云,再说到引起暴风雨的云。 (2)全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总──分──总) (3)理解逻辑顺序的作用。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来说明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这种说明顺序能使文章脉络分明,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结构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这种追求几乎达到了宗教般的狂热。为此,一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人们却为此不断付出巨大的代价。 1990年,美国的《洁净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一氧化碳和苯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剂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区。科学家认为,水中即使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会对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中充氧剂气体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也会受到影响。 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丁基乙醚见光可分解,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免的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污染的水源,设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资金数量是巨大的。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箱来减少含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露,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问题。 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PM1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据说,PM1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学家们同时坦率地说,这项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试样中已经获得成功的试验,在清洁地下水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看来,这种“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值得注意的。 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说明顺序等方面学习了《看云识天气》,初步掌握了阅读科普说明文的部分规律和方法。下节课我们将从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等方面进一步品读赏析。 七、布置作业 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如第1段、第5段),并背诵。 2.搜集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八、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
看云识天气
安徽省安庆一中 陈五杰
一、导入
《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给我们以知识和启迪。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还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这节课我们将从这些方面学习、体会。
二、把握说明方法
教师介绍: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引用等等。
速读课文,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学生的回答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给予指导点拨明确。
展示活动成果。
示例一:本文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如作者将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与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分别说明;在“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这部分内容里,分别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象征晴朗天气)和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预兆阴雨风雪);在“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这部分内容里,又分别介绍了晕、华、虹、霞。这种说明方法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示例二:本文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把晕、华、虹、霞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
示例三:本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卷云比做绫纱,卷积云比做鳞波,积云比做棉花团,等等。这种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而且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
三、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一份药品说明书,要求学生从语言特点角度与本文比较,发现二者的异同,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1.理解语言的准确性
(1)“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句话中的“往往”和“常常”能否删掉,为什么?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句话中的“最”字有什么作用?
(3)“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这句话中的“丝丝缕缕”能否换成“一片一片”?为什么?
教师对学生发言加以指导和点拨后明确:
(1)“往往”和“常常”不能删掉。因为这里说的是一般情况,并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辨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的观点。同时也使说明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最”字用得非常准确,突出了卷云的轻和高。
(3)不能换。这里的“丝丝缕缕”与后面的“羽毛”和“绫纱”搭配使用,十分准确。如果换成“一片一片”,不仅与“绫纱”搭配不当,而且与“一片羽毛”重复。
2.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与药品说明书比较起来,本文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生动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简洁、生动、形象的描绘,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谚语的引用。
(1)齐读课文第1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2)齐读第3段,找出描写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示例:作者用“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的细致描绘,说明“卷云”的薄;用“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卷积云的形态特点。
(3)积累文中引用的谚语,理解它们的作用。
谚语的引用,既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四、质疑、讨论
学生自主质疑,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讨论答疑。
例如: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看,进一步揭示出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从结构上看,承上启下,“薄云”和“低而厚密的云层”,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晴朗的象征”和“阴雨风雪的预兆”,启下说明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五、练习反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1)语段中画线的“不一会儿”和“顷刻间”突出了什么?
(2)加点的动词在描摹天气动态方面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突出了云层猝不及防的变化过程。(2)它们使天气的变化富有层次感,表现了不同阶段云的不同形态,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2.“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下面一层内容的概括。
3.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参考答案:略。
4.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人均占有水资源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受到影响。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60.7万平方公里。由于缺水,地下水严重开采,一些地区的地面沉降,河湖干枯。按照国家建设部规定地面水水源必须在三类以上才能作为水厂的取水水源标准,但目前我国有78%的城市水源不符合标准,缺水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1)“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这一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2)“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60.7万平方公里。”这一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列数字、作比较 我国的水资源十分贫乏。(2)列数字 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六、延伸拓展
除了看云能识天气以外,还有那些自然现象能帮助人们识天气?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示例一:看风识天气。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晴天;早东夜西风,明日好天公;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
示例二:看物象识天气。鸡打沙窝,要下雨;河中鱼打花,当天有雨下;龟背潮,下雨兆。
示例三:看温度识天气。春寒夏雨多,夏寒断水源;伏冷秋雨多,伏热冬雪多;早晚冷,晌午热,下雨还得半个月。
七、课堂小结
通过对《看云识天气》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知道了从哪些方面阅读说明文,那就是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
八、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短小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看云识天气
安徽省来安县武集中学 王官祥
一、教学目标
(1)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
(3) 理解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4)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自然的习惯。
(5) 引导学生课后参加“看云识天气”和搜集整理气象谚语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实录
片断一:课文一段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不看课文认真听,可闭眼想象云的各种姿态。
2.请同学复述一下云的各种姿态。
3.讨论:
师提问:这一段描写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比喻、排比。
师肯定:对,本段描写了云的千姿万态,主要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我们已经学过,经常用到。这里用比喻把云的姿态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了。
师提问:本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表示省略,是说云的姿态还有许多。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除了课文中的比喻句外,哪位同学能在用比喻句来描绘云的姿态?多说更好。
生1答:早上的彩霞像红色纱巾,像红旗。
生2答:夏天午后的云有时像打铁用的铁砧。
生3答:有的像瀑布一样,还有的像茂盛的树。
……
师肯定:对,他们观察很细致。同学们以后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外界事物,它能帮助我们获得知识。
师提问:第一段省略号前描绘了云的形态,省略号后写了什么?
生答:写了云的变化。
师提问:综上所述,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书上一句话来回答吗?
生(小议后)答:用课文第一句话来概括:“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幻无常。”
师肯定:对。
师提问:说说最后一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后)答: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这一句话的作用答法不一。)
师总结:“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最后一句引出全文中心,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片断二:课文2~6段研读
1.指名学生朗读2~6段课文。
2.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
3.讨论:
师提问:第3段介绍了哪儿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课文第三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最轻盈、最高。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师提问:课文第四、五段文字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这两段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3、4、5段快速阅读一下,在书中画出描写以上8种云的比喻句。
生:(读课文画出比喻句)
至此,同学们能否用书上一句话概括看云识天气的一条基本经验?
生答:“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提问:综观2~5段,简要说一说这几段文字的结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法不一)
师总结:第2段是总说,是后3段的“纲”,后3段就遵循这个“纲”来介绍不同姿态的云同天气的关系的。这几段文字先总说后分说,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4.观看多媒体图片:
利用投影仪观看各种形态的云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比书中的描绘,注意区别。
5.继续讨论:
师:上面课文介绍的只是就云的形态方面说的,云的不同还表现在它们有着不同的光彩,识别不同光彩的云,也能帮助我们推测天气。请快速阅读第6段课文,看看介绍了哪些不同光彩的云?
生:(快速阅读第6段)回答:不同光彩的云有晕、华、虹、霞等。
师:请在书中画出这几种云以及它们和天气的关系的文字。
生:在书中画出上述文字。
6.观看云、画、虹、霞图片。
7.观看多媒体科普片《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反思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者”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以此为乐。 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云,这一事物,天天都在我们生活里,司空见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只就课本来学习,势必会很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云与天气的谚语、成语、诗词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学完一个片断和课文主体部分后,安排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或影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下课前5分钟和课后又安排了学生进行“看云识天气”的实践活动,既积累了知识又增强了学习和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
淡化文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要求之一。因此,在这一课教学中,只注重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复习比喻修辞手法。不谈说明特征和说明方法。
专家点评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桦
对《看云识天气》的教学,教师有一个说明:“本文是一篇老课文,过去一直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强调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现在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该不强调文体,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养成观察自然的习惯。同时,进一步学习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淡化文体教学,强化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修辞知识的运用,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从“教学实录”所提供的课文片段的研读来看,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第一段内容讨论学习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段文字所运用的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即通过生动形象的修辞描写,给人们展示一幅千姿百态的云的图画。在学习比喻修辞手法的过程中,老师因势利导“除了课文中的比喻句外,哪位同学能用比喻句来描绘云的姿势?”引导学生拓展思考的范围,突出知识的运用。老师通过提问,强调这一段文字最后一句话的修辞作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明了“‘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的意思,而是要让学生明确这一句话“引出全文的中心,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从而把对具体知识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教学实录”中课文2~6段的研读,采用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提出的主要问题有“这几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哪几种云”、“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说一说这几段文字的结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路和结构关系。在掌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注意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积累比喻句,并利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性认识。
“教学实录”体现教师突出基础知识的教学,强调对文本基本内容的理解,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等,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