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行道树》
作者及工作单位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旧县镇初级中学: 刘文辉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本单元与上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单元,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本篇课文有叙有议,要抓住议论,探究“议”与“叙”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本篇课文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奉献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学生来说,阅读量小、积累量小、生活阅历少是普遍现象。他们在眼前的小世界中漫无目的的被动式的学习,把自己与外面世界的差别当成负担,希望常有新鲜感,却又缺乏参与创新的勇气。所以,这些孩子需要有人激发热情、给予信心、增加勇气,让他们相信蓝天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为此,我在孩子们中开展了“与名人握手”的活动。“名人”即每篇课文的作者,通过学习赏析文章,将文章的精彩之处学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有效的把课内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消除了他们习作时对选材的担心,而且避免了“仰望”课文的感觉,形成“名人”即“凡人”,“凡人”也可“名人”的心态,消除了学习语文的一些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行道树的精神,学会从看似简单的词语中理解其蕴涵的深意。
过程与方法:1.自主检测字词、了解作者;
2.读议结合,体会精彩语言中奉献必将有牺牲、有快乐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并关注默默奉献的人,争做人们需要、社会需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对比衬托,突出行道树勇担命运、甘愿牺牲的精神;
2.拟人手法,描绘奉献者心灵轨迹。
教学难点:解读精彩语言中反映的无私奉献者的可敬之处。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31 22:04 编辑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三、生成探究,品味语言 四、拓展延伸,展开联想 五、总结 六、作业 | (配乐展示多幅行道树的课件) 教师语:我们每天漫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刚才大家看到的树,就是行道树。它是我们熟悉的朋友。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简评学生的发言)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对行道树有所了解。但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理话呢?好,下面让我们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认读字词: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 3.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 2.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①“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怎样理解“堕落”? ②“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为什么说是一种“点缀”? ③为什么行道树之事是神圣的? ④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⑤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⑥既然痛苦为什么还要选择这种命运? ⑦“走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到忧愁而快乐的树。”句中的“忧愁”“快乐”矛盾吗? ⑧行道树象征了什么? 一.教师语:听了行道树的心声,我们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它说。完成下面练习: (一)、以山中的树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二)、以人类一员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句式:行道树,我要对你说…… (先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同桌位之间交流,准备在班上发言) 二、结合实地,回答问题 ①现实生活中具有像行道树一样精神的人吗?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②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大胆联想,自由发言) 教师语: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中歌颂他们吧! | 由2-3名同学介绍一下行道树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学生配乐朗读,然后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每组派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交流,进行课堂发言, 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大胆联想,自由发言 | 让同学们初步了解行道树 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 要求全体同学参与,发挥学生主体 训练学生口语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行道树 张晓风 事业 神圣 痛苦 深沉堕落 苦熬行道树 原始森林同伴 (奉献着形象) 沉侵在夜生活欢乐中的市民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1.学生能否理解“奉献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和“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举例说明日常生活或者我们身边那些职业是神圣的,那些人是神圣的? |
教学反思
《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名篇,借“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的行道树之口,表达“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深刻哲理,赞颂了那种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的高尚胸襟和情怀。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地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的定位把握的较好,一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是学习的主人。
一、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上,还是在局部探讨上,我都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与老师的撞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例如: “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深沉”的?“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等等问题,然后分组或集体“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了由不懂到领悟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尊重个体、重视过程这一思想,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再加上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二、让读贯穿整个课堂:
我以读开启这一课,让学生朗读读文,画出生字词,再通过查找工具书、看注释,弄清词意,读准字音。然后边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行道树与原始森林的对比,行道树与沉浸在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堂课,我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三、注重联系实际,陶冶思想情操:
通过读文、讨论、畅谈,同学们认识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并且明白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四、处理好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指导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民主的平台,营造一个宽松、活泼、主动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我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反观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教学目标比较仓促,像“行道树”的象征意义没有讲到位。在讲课时间安排上欠合理,如前面的生字训练上花的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分析行道树的形象,时间就很紧。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