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分析
《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作者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一方面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尽情享受。另一方面又警示人类,生命是平等的,在自然这个大家庭里,蝉和人一样,都有生存的权利,有歌唱的权利。尽情享受生命的蝉是值得我们敬畏和尊重的,也许我们应该为我们曾经对它们的歌唱流露“厌烦”而愧怍,“同是本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天地之间的生命,它们从不曾对人类妨碍它们的生存而有什么厌烦,甚至于对于人类剥夺它们生存空间,也是默默接受。
我想,人类又有什么资格对它说“宽恕”呢?该宽恕的不是蝉而是人类自己。
短文用字清新浅白而不流于俗套,描写淋淳尽致,令读者完全感受领略到作者的情思。本书为20年前之作,读来却不令人有不理解之感,可见作者驱使语言文字表达情感之技巧高超,从生活所见所感带出一些人生哲理,引导读者去思考,可谓情理兼备。
《贝壳》的作者席慕蓉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写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练,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国情怀。著有《丰子恺漫画选绎》《路上谈》《日影行》《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步》《香港故事》等。小思致力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曾任“香港文学双年奖”散文组评判、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学艺术顾问等。1987年香港学者黄继诗在分析作家小思散文特点时曾说:“小思似已跻身于当年白马湖畔散文作家之列”。
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农历10月15日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5年作品入选巴黎第七十届独立沙龙,并参加第八十一届女画家联合沙龙,第十届国际妇女绘画展等。1966年在比利时艾格蒙画廊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曾获比利时王国金牌奖等荣誉。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
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作品多为散文。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1987年元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1997年个人自选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语言揣摩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自谦的说法。
名家赏析
香港也有如小思那样严肃的作者,“不以写方块谋生,不求多产”,她的文章构思严谨,笔路绵密,文字精致,蕴藏……显示了香港女散文家的创作实绩。
高明的作者往往“超越这个阶段 ”,她们“静观万物,摄取机微,由一粒沙子中间来看世界”,即使题材琐碎细小,“仍能表现作者伟大的心灵,反映社会复杂的现象”,把“普通不被人注意的东西”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如女作家小思,她的一些因物悟理的小品文,因小见大,意境深远,被认为在“七好”中,“脱颖而出,是写得最好的一位”,“就文字典雅、描绘精细而言,小思的咏物小品是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等相媲美”。
……
小思以抒情的笔调、哲理的思维方式,表达她对日常生活、社会百态、人情事理的看法,她的文章除了保持一贯亲切、诚恳、悲天悯人的风格外,同时更流露出一种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当现代散文研究》(第二十八讲 最具特色的“框框杂文”)
《凝思静观淡雅柔美——香港作家小思散文品评》(倪金华)
小思散文追求性灵与情趣的交融.她以优美的文笔诠释丰子恺漫画,以理性的反思描绘旅日观感,以诚挚的情怀追踪文化名人的步履,凝思静观,独抒襟抱,表现出淡雅柔美的艺术风格.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04期
《至情至性的席慕蓉》 (翁光宇)
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探索,是席慕容散文的另一重要内容。生命是那样繁富,人生是那样复杂,答案也就有多种可能。席慕容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有时疑惑:“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迷。……我不能说生命不甜,我不能说生命不美,但是就是因为它的甜蜜和美丽,才使我心中充满了忧伤,而也就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忧伤,才使我更加珍惜起眼前一切的甜蜜和美丽来。”有时顿悟:“生命的一切都为了延续,艺术的最终目的应该也是为了这个。汲取上一代的精华,寄望下一代的能够知道明白,并且再发扬光大,……永恒不就是这个意义吗?”而更多的时候是珍惜生命的甘苦,让短促的生命绽放灿烂的花朵:“生命中有很多特定的刹那都像一个极短篇:没有起始,没有终结。因此,那挑选出来的一刹那就比较特别清新而淡远,比较特别苦涩而又甘香。”就像昙花那样“昙花原是属于仙人掌科的植物,那么,在古远的年代,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在那小小的绿洲上,它们必定也曾经疯狂地盛开过吧?明明知道只要一夜的生命,明明千里方圆没有人烟,明明知道无论花开花落都只是一场寂寞的演出,却仍然愿意倾尽全里来演好一这一生。”我们不必拘泥于席慕容对生命意义的种种索解是否接近了真理,那些留给哲学家去解决;作为文学作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对生命的喜悦和珍惜之情,并由此对人生的意义寄予热切而乐观的盼望:“生命一定有它的意义的,我们不是白白地来一次的。”她认为,在复杂的人生中,应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乐观豁达:“就拿离别这件事来说吧,离别在人生的种种滋味里,应该永远是被归到悲愁与苦涩一类里面去的,可是,如果在离别之后,却能够得到一种在相聚时无法得到的心情,那么,又何妨威胁地来面对这种命运呢?”不要作不切实际的奢求:“在真实的人生里,有多少疑惑和挑剔的人呢?……我们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要知道,在每一个人的人生路上,既有着繁富的美丽,又有着曲折的悲欢,但有许多扇门值得人们去开启,去试探:“在人生的长路上,我们仍然有着一分坚持和盼望,在遥远的前方以光和方向在指引着,可是,我们同时也能看见,在路的两盘旁,有多少扇门,在等待着我们去从容开启,门后有多少烟云飘渺的小径,在等候着我们从容探寻,在路的两旁啊!有一处怎样丰饶与美丽的园林!”可见,席慕容所持的是一种乐观坚定的人生意念,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虽然它是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但所展出的美好图景却是清晰明确的。
(摘自《席慕蓉抒情散文精选》代序 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时间草原》(痖弦)
席慕容的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抒情风格,这可能是因为也写诗的关系,文字敏感细腻,与其说是画家的散文,不如说是诗人的散文。她的题材虽然呈多样性,却统摄在一个基调之中,充满温馨同情,是一个爱者的世界。或者这和她的生活背景密不可分,她曾说过:“我是一个幸运的女子,因为有深爱我的人支持,我才能如此恣意的成长…… 我要承认,在今生,我已得到了我所一直盼望着的那种绝对的爱情,上苍的一切安排原来都有深意,我愿意沿着既定的诡计走下去,知恩并且感激。”而在散文里,席慕容所企图掌握的却是时间,虽然她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对生命未可全知的焦灼与探索,而其实,生命最基本的质素不就是时间?或者是这种急于掌握恒久的心情吧。席慕容常能在反复索解之后得到某些顿悟式的答案,至少,这些答案可以暂时纾解她的疑惑。譬如在《月色两章》里,她说:“生命应该就是这样了吧?在每一个时刻里都会有一种埋伏,却要等几十年之后才能得到答案,要在不经意的回顾里才会恍然……”在《永恒的盟约》中,她说:“生命里的一切都是为了延续,艺术的最终目的应该也是为了这个。汲取上一代的精华,寄望下一代的能够知道、明白,并且再发扬光大……”在《一个春日的下午》,她问:“生命是不是就只是一种不断反复而已呢?”《在丰饶的园林里》,她说:“我其实不必一定要苦苦追寻那一扇已经错过了的,只存在在过往记忆里的门,往前走去,还有多少扇门在等待着我去一一开启,生命里还应该有多少不同的惊喜和盼望。”……生命有那么繁复,时间有那么无限,答案就有那么多样的可能,就像的诗:“不受约束的是生命,受约束的是心情。”与话:“受约束的生命,不受约束的是心情。”(见《夏天的心情》)
短文两篇
教学设想
当代文坛,港台女作家以她们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自然流畅的风格吸引了大批读者。希望通过学习两篇短文,从而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同时审视自我,思考人生。
教学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描写的方法。
2.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不久前,一所著名高校的学生团体在全校女生中开展一项调查,其中“请你列出最喜爱的十位女作家”一栏的统计结果令人瞠目结舌:十个位次全被港台女家的名字占领,大陆女作家竟然无一上榜。
一个很严谨的出版部门对一些书店和书摊的上架上摊书籍做过数次抽查,在“女作家作品”方面,亦是十之八九为港台女作家所垄断,几乎难见大陆女作家的著作。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港台女作家确已形成围攻大陆图书市场之势,且“前仆后继”,络绎不绝,港台女作家以她们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港台女作家的两篇散文。
二、介绍两位作者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练,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国情怀。著有《丰子恺漫画选绎》《路上谈》《日影行》《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步》。
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农历10月15日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研读课文
1.学生默读两篇课文,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2.朗读《蝉》。
⑴画出文中写蝉的句子。仔细琢磨,想想从中读出了什么?
(“透明的翅膀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生命的短暂、脆弱)
⑵作者对于蝉的思想感情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印证。
(开始对于蝉声作者是“烦”,后来是“宽恕”。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⑶文中有一句“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⑷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3.朗读《贝壳》,用学习第一篇的方法,在文中作批注。
交流。
⑴“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⑵《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只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4.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你更喜欢(或欣赏)哪一篇?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这个环节设计一方面比较两者之异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从文章的构思、语言、思想等各方面提出自己个性化的审美感受和理性思考。在和学生交流探讨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教师也可结合两位作家的其他作品谈谈她们的创作特点。)
四、反思探究(与作者探讨:关于“宽恕”的问题)
生命是平等的,在自然这个大家庭里,蝉和人一样,都有生存的权利,有歌唱的权利。尽情享受生命的蝉是值得我们敬畏和尊重的,也许我们应该为我们曾经对它们的歌唱流露“厌烦”而愧怍,“同是本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天地之间的生命,它们从不曾对人类的歌唱或妨碍它们的生存而有什么厌烦,甚至于对人类剥夺它们的生存空间,也是默默接受。
我想,人类又有什么资格对它说“宽恕”呢?该宽恕的不是蝉而是人类自己。
五、课外阅读
⑴推荐席慕蓉或小思的另外几篇诗文,留给学生课外阅读欣赏。
《冬天的梦呓——香港女作家散文小品精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怨的青春·距离》《生命的滋味》《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席慕蓉)
《承教小记》小思
⑵选择以下一位港台女作家作品的作品阅读五篇以上并写一篇阅读报告。
琼瑶、三毛、亦舒、张小娴、梁风仪、龙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