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全集DOC


如果需要下载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全集DOC的附件,请直接拉到最后一页的最后一个帖子链接中下载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观看参考一下,则无需下载!
1、《天马》教学设计
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3、《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之一
4、《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5、《浙江潮》教学设计
6、《红树林》教学设计
7、《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8、《黄河象》教学设计
9、《枫叶如丹》教学设计
10、《我喜欢》教学设计
11、《草帽计》教学设计
12、《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13、《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水就是生命》教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他发明了什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我们的错误》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鸟儿的侦察报告》教学设计
《绿色千岛湖》教学设计
《天马》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2]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⑷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 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 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 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 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学习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节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2]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五、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你正在浏览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演示:歌曲]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2]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天马
                  后蹄踏飞燕  
     构思奇妙   飞燕安然无恙    卓越的创造才能
               平    衡
  课后札记:
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意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晓在线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诗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预习充分课上学生可以完成背诵。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从不同侧面入笔,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诗蕴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和拓展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
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将作者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马的赞美和对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从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天马》和两篇有关写马的古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课文写了什么?(抓内容)学生速读课文,明确:夏天雨中群马奔腾。
  夏日雨中群马奔腾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从那些词句中读懂的?
  本段的最后一句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指导朗读:读出暴雨来诗的猛烈急促。
  2、默读2、3段
  思考:[1]画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栽树的旁边做批注,可以使自己的感想,可以使自己的疑惑等.
  [2]这两段描写的什么?(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
  3、学生朗读比喻句,交流自己的批注,随时注意学生间的回答,补充自己批注,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中来。
  4、出示句子: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作者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5、出示最后一段: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你有什么感受?
  (——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四、总结全文: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你从课文中体会到巩乃斯的马的性格是什么?(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三)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充分表现马的生命活力?(描写抒情)
   写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
  (四) 小练笔: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的一个特点,运用描写抒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这种动物的喜爱。
    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夏日雨中 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
课后札记:
 
4、《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中描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最后一块密境”,是世界仅存的一块处女地……它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让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出示西藏图片,教师配乐解说,激发学生兴趣。
  2、西藏除了雪域高原的牦牛、金壁辉煌的寺庙和藏族同胞之外,还有更加奇特的景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提纲式)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美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课外阅读
  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 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奇
          世界之最    世界最后一块密境
 课后札记:
5、《浙江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 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6、《红树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课后札记:
7、《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教学的重难点:
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教学准备:图片、《春天的故事》VCD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课后反思:
 一、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8、《黄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热门五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