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资料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小学 方坚荣 庞 欣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是林海音,她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不舍。
(一)白描手法,画面次第呈现
作者描绘记忆中童年的画面大量运用白描手法,依次呈现出记忆中的画面。描写拉骆驼队的人:“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描写骆驼:“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虽然时间间隔久远,但童年所见的画面依然清晰地留在记忆中,犹如清晰的黑白片定格在头脑中。因为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驼铃声,有了让人期待和牵挂的骆驼队,童年生活就不再单调乏味,那滋味便让人回味无穷。
(二)真实的骆驼,真实的童年
文中描绘的骆驼非常真实:“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没有修饰的语言,只有记忆的如实再现。如此真实的骆驼在成人眼里不足为道,甚至还有几分丑陋。可正是这真实的骆驼,才是真实的童年。童年的“我”和所有童年时期的人一样,没有雕饰,不避讳讲出真实的感受,更能够打动读者,勾起读者美好的童年回忆。
(三)语言朴实,情感隐藏
课文依次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从头到尾围绕着骆驼队展开对童年生活的追忆,语言朴实,读来亲切自然。成人后回忆童年时在第二故乡北京的生活故事,没有夸张的情感流露,不同于多数人对故乡思念时忧愁情怀直白宣泄(余光中《乡愁》即是如此),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隐藏了起来,看得见的是曾经画面的白描,没有忧伤,没有哀愁,有的只是对童年淡淡的追忆。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淡淡追忆的基调与小说《城南旧事》一书满含怀旧的情感既是预示又严密契合。
(四)意境深远,统领《城南旧事》
结尾“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意境深远:骆驼队是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事物,也是童年记忆最清晰最亲切的画面,更是童年美好回忆的载体,把这样的回忆置于冬阳之中,就算北京的冬天是冷的,但有了冬阳的照射,也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这或许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情愫,同时又很好地统领《城南旧事》。《城南旧事》的写作背景为民国十二年,在一个偌大的北平城,跨越了极深广的时空古城,在主角英子的童年记忆中,却只呈现出它活力的一角。城南的一些街巷,不是旧日京华的遗迹,却是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活得热热闹闹的。《城南旧事》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与《冬阳·童年·骆驼队》深远的意境一脉相承。
二、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一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等要求。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从这纯朴的语言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课文语言纯朴,作者的感情多融在这纯朴的语言中,课文的每一个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处处讲,处处读,这就要有选择地读和讲。重点段落通过幻灯片来显示,如前面回忆部分,要注意读好“我”和爸爸、妈妈对话的部分,读出小小的“我”天真和幼稚的想法,以及对骆驼的思念;后面一段直接抒发了“我”对童年的留恋,要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设计意图】 播放课件第一张幻灯片,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生齐读课题。)
3.题目解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设计意图】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出了铺垫。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课件中“课文链接”中生平简介部分的课件,总结出示。
(三)预习检查
结合课件中的“生字学习”检查预习情况。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
(1)播放课件“课文朗读”,认真倾听,为读文准备。
(2)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段。(课件显示。)
(五)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画一画,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画,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1)“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设计意图】随着老师舒缓地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驼铃的遐想”。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爸爸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
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暖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课件出示骆驼的图片。)
①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②结合图片,从这个片段中体会作者叙述真实,描写逼真。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追问骆驼去处”。
①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②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设计意图】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③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六)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和童年的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尽管傻,尽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2)“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3)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4)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七)总结全文,领会写作特点
文章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却极生动,富有情趣。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一去不返的童年充满了深深的怀恋之情。
(八)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
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
(播放课件“资料袋”中的“视频片段”“知识链接”“知识拓展”。)
2.课外作业。
(1)完成拓展练习。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3)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4)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观看影片《城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