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筹”“镯”等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矜持不苟”等词语的意思。
自主研读课文,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领悟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1.出示单元导读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多少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千百年前王昌龄、王维、陆游写下了动人的诗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体现了毛主席……;《军神》中,我们感受到了刘伯承将军……
2.揭示课题——《清贫》,走近方志敏。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方志敏生平。
4.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脚注和文末“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写于囚室”,初步感受方志敏视死如归、舍己奉公的形象。
5.在字典中,“清”“贫”都有多种解释,请结合预习选择正确的解释,说说“清贫”是什么意思。
出示:“清”①纯净透明;②明白,不混乱;③一点不留;④清除;⑤公正廉明。“贫”①穷,和“富”相对。
“清贫”一词出自《五诫篇》:“与其浊富,宁比清贫。”作者姚崇是唐玄宗时一位廉洁奉公的宰相。这篇课文,怎样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凸显人物的清贫品质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认读词语。
2.默读课文,看看围绕“清贫”,课文写了几件事情?
3.聚焦事件,品位对比。
4.出示阅读导语: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这是学习课文的两个目标。文章写了两件事情,首先让我们聚焦第一件事情,默读课文2-8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5.交流、评价: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6.士兵的贪婪。
聚焦典型动作“搜、摸、捏、抢”,体会士兵从“希望”到“激怒”,再到“企望”最后“失望”的过程。
7.方志敏的正义凛然。
聚焦神态描写——“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品味语言描写——“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感受他作为共产党员的高官,廉洁奉公,虽然被俘,却是正义凛然的形象。
三、默读课文,激发情感
1.出示课文片段。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这三段话都有“钱”字,这三个“钱”字一样吗?情境朗读。
2.拓展资料,激发情感。
“同学们,方志敏作为党和军队的领袖,‘经手的款项有数百万元至多’,但都‘一点一滴用之于革命事业’。第二次反‘围剿’时缴获20多万银元、2000多两黄金,他依然和普通战士一样,每天只有4分钱菜金,兜里没有一块铜板!国民党送来让他交代的纸笔,被他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读着课文,看了这些资料,再看方志敏这句‘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你觉得革命是为了什么?”
学生演读,教师小结:可见,不同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背后都有不同的心理。
这件事,方志敏称之为“趣事”。“趣”在何处?
其实,全文都充满了这样的对比,你找到了吗?
预设:①两个士兵认为方志敏应该有钱,却搜不出钱;②国民党高官与共产党高官的品质对比;③写家中有“传家宝”,却仅是就褂裤与线袜。
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说说“清贫”是什么吗?
3.重组语言,迁移运用
4.总结引导,展开联想。
5.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这样说。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再结合你课外阅读的革命传统故事,想想还有哪些品质也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源泉。
预设: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舍小家顾大家……
三、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请你选择一种品质,像《清贫》一样,举例说明。为了让你的观点更深入人心,英雄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一定要写具体。当然,你也可以用上对比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