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是两周之前就确定下来的要讲这首诗,起初是外出学习的时候激发的灵感,想要进行对比教学,确定下思路,并向老教师征求意见建议,但是在做课件的过程中自己还是不满意,又把对比教学的思路否定了;然后又确定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炼字”上,在准备的过程中再一次自己推翻重来;直到上课的前一天才确定下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分析所营造的意境,进而探究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用“意象—意境—情感”的方法鉴赏诗歌,中间穿插“炼字”方法的讲解与总结,最后结合写作背景与杜甫其他诗篇,感受杜甫的身世之悲与家国情怀。课外拓展,对比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看这两首诗在意境和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整体的思路才最终确定下来。总想做到最好,总想课堂有创意又不忘本,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一次次的推翻重来。上课前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还在思考,发现课堂内容安排的还是有点多,重点不够突出,回到家之后立马打开电脑重新删减修改课件,斟酌细节问题。第二天一早开车上班的路上还在思考,又有了新的灵感,到学校后又再次微调课件。第二节先在二三班试讲了一遍,发现还是有一点小问题,再次调整课外拓展内容与作业安排。然后第四节在录播课完整的上完了这节课。
这节课因为有课前的充分准备,所以上课的时候倒是还算比较自信,跟之前上公开课比起来,没有那么赶了,时间把握的非常好,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课堂思路相对比较清晰,按照“导入—解题—知人论世—历史背景—初步感知—置身诗境—课外拓展—文化探究—作业布置”的思路展开教学,教学课件细节处理也很不错。
虽然完成了学习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板书缺乏设计,没有章法;开始学习诗歌之前让学生反复诵读,没有太多必要,反而是赏析完雄浑阔大的意境、感受了诗人的身世之悲和家国情怀之后更应该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学生活动较少;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挖掘的不够深;课堂的容量还是相对比较大。这些问题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的,并加以改进的。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及语文学科的老师们抽出时间听课,并提出宝贵的意见,促使我不断成长,不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