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他先当众表演移山,然后故事的结局足可让你回味三日而不止——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惟一能够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换句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既然你改变不了环境,那么你只能适应环境。我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上课睡觉现象特别突出!同样,我也没有移山之术,然而中国有句话:识其性乃可与之居。我发现与他们一起朗读国文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国文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厚重的文明,史书子集,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无曲明清小说戏剧无不浸淫着一脉相传的华夏文化。在灿若星河的著作里,让学生有意识地阅读一些文章对于提高他们的认识,培养其学习兴趣可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班里的学生以艺术生为主,除了美术生以外,还有些学播音的学生,我就发动起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有声有色地阅读国学经典,然后再带着这些学生阅读,刚开始有点稀稀拉拉,后来声音逐渐就洪亮起来,整齐起来,慢慢地,早上这个“激情朗读”竟然成了我班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为什么一个人成天混混僵僵,那是因为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我就选择了荀子的《劝学》、老子的《消遥游》和韩愈的《师说》作为每早必读的“早三篇”。荀子的《劝学》告诉人们,学习是不能停止的(学不可以已),学习要不断地积累(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要有耐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老子的《消遥游》告诉人们,要有眼界,胸中要有格局(小知不及大知,不年不及大年)作人要有目标(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韩愈的《师说》则告诉我们,要多请教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以多请教老师为荣(古之圣人,其出众人也远矣,犹且从师为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学会问问题(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或否焉,吾末见其明也)
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有令不行。凡是要求学生朗读的,我以身作则,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一起朗读。由于我的以身示范,同学们朗读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了起来,通过朗读国文,我发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有一天,有个同学说,老师,我发现自从激情朗读以后,我早上饭量增加了,我笑了笑:“那当然了,你想呀,站着大声朗读,这可是个体力活儿呀,乍能不消费能量呢?”。在办公室里,以前一见我就给我提意见的数学老师竟破天荒地说:哎呀,我很奇怪,近期咱们学生睡觉的人数和次数比以前少多啦!我微笑不语:早上通过朗读,身心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心智也得到了提高,想让他(她)再睡觉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儿!在一次文科教研会上,语文老师见了我说:我发现咱们学生的作文水平见长了,都会引用古诗文了。我暗自窃喜,嘴上却说:这都是您育人有方呀!
我发现,我也会“移山大法”了,尊重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设计好针对性强的活动方案,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是我的“移山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