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言志也。纵然林黛玉的诗词都是曹雪芹模拟其声情口吻所代写的,但是却赋予了林黛玉这一人物更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一个封建贵族少女真实的情感历程,也使她的悲剧美精神更具震撼力。
一、词令:《唐多令》
《唐多令》是林黛玉一首咏柳絮的词,词中弥漫着浓浓的感叹命运无奈的哀愁悲情,词令虽短,更能烘托出林黛玉悲悲戚戚、悲观幽怨的形象。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百花州”、“燕子楼”俱是林黛玉的家乡之景,柳花坠落,残香尚留,隐隐透出黛玉远离家乡的孤独悲伤之情。“漂泊亦如人命薄”,指明了柳絮的漂泊无依,更暗含着自身命运之薄也恰似这纷纷飘零的柳絮。“空缱绻,说风流”,柳絮空自多情,黛玉亦是如此。“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无根之柳絮竟也懂得人生的愁苦,白了头,流失了青春。多愁善感如她,悲观幽怨如她,黛玉由草木知愁联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似乎是已经预见了与宝玉爱情无果的结局,遂哀叹着“今生谁舍谁收”。柳絮“嫁与东风”,却无人注视无人管问,任凭漂泊人间、零落成泥。“凭尔去,忍淹留”,还怎么忍心继续留在这个世界,最后一句既是柳絮无可奈何的独白,又是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林黛玉的独白,也更像是对林黛玉“玉带林中挂”这一凄凉命运结局的预示。
对比之下,薛宝钗的《临江仙》就写得基调高昂多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心性敏感的黛玉眼中,纷纷飘零的柳絮,嫁与东风、随风漂泊,是命运凄苦、孤独无依的自己的象征。而在宝钗眼中,柳絮却要凭借东风的力量,飞入天穹、直上青云。两人诗歌的不同,代表着两人性格、形象的不同,突显了宝钗的豁达乐观、黛玉的幽怨悲观。
二、歌行:《葬花吟》
《葬花吟》、《代别离》、《桃花行》是林黛玉的三首歌行体的诗,“歌行体的篇幅较长,用韵也较宽,最适合用来表达复杂、跌荡、迂回反复的心理冲击”。因此这三首诗歌的共同点是借物抒情,描写了黛玉无望、孤独的心境。但是,三首歌行体最显著的特点还在于,暗示了主人公黛玉的悲凉结局。这其中,又以《葬花吟》尤甚哀婉凄凉,寓意明显。清朝明义就曾评价道:“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似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
自古以来,葬人葬物者居多,而葬花者鲜有闻之,于此处便可见黛玉超凡脱俗的气质,多情敏感的性格和幽怨悲戚的形象。一曲《葬花吟》不仅写尽黛玉风流,还暗示着黛玉“质本洁来还结去”的悲惨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花凋谢又飘飞漫天,抒写桃花寂寞开放、默默凋落却无人怜惜的悲愤与委屈。“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花儿谢了,明年还会开放,而此时的葬花人却又不知道零落哪里,写出了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担忧。“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反复写物还在,人已去,这正是对黛玉生命凋零的隐隐暗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以花自况,花的遭遇即是人的遭遇,纵有夸张的成分,但仍流露出一个寄人篱下的少女,内心巨大的无助感和孤独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以花自喻,黛玉葬花,不仅是对桃花命运的同情怜惜,还是表达自己的心志,高洁而遗世独立,不愿染上一丝尘世的污垢,“洁来还洁去”。“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以这两句诗倏然收尾,字字泣血,声声断肠,悲戚之情达到极致。花落人亡的咏叹是对黛玉生命凋零的暗示,也为黛玉的命运陡增浓重的悲剧色彩。
作者 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