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随笔 谈谈我与朗读的小小情结


本学期,因为整体装修,我搬到了新的办公室工作,室内六位任课老师,除了我暂时退居二线,其余全都是忙得四脚朝天的班主任。在感受他们每日对学生迎来送往的斗智斗勇中,独居一隅的我,多数时候,都是埋首于作业堆和教案丛中,独处时不觉得落寞,群居时不失却自己,嘈杂时努力摒除干扰,静心时留意记录点滴感受。
身为教学一线的负责老师,大多时候,我都能共鸣那种由杂事颇多牵扯的情绪焦躁。只是,随着教龄的增长,在教学管理方面,我已经开始逐渐学会智慧平衡一切,就算做不到四两拔千斤地举重若轻,也会试着让自己的从内到外的不疾不徐。
前两天,学校团委的蒋书记突然敲门造访,然后郑重其事地交代给我一项任务,说是希望我参加国庆节教师朗诵活动。因学校才貌双全的佼佼者众多,出于本能反应,我真诚地连声推拒说自己并不擅长演讲,还是交给别人吧。但是书记和办公室同事却一再坚持,说综合考量各方面条件,相信我一定可以……骑虎难下之际,我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任务,并婉言建议,若是觉得我不合适,希望他们可以另择条件佳的同仁。
历来,十一升旗都是学校分外重视的大型仪式,到那一天,不仅全校师生会隆重参会,并且,往届的很多毕业生也会亲临现场,在这样的庄严场合,学校往往就像一棵葱茏的大树一般,呼啦啦地能唤回四散的鸟儿回巢看看,或抱着期待和旧时同学老师碰面,或只是过来重温有关过往的暖心记忆。
2016年的六月,那个烈日炎炎的夏天,上岗满三年的我,身为兼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百感交集地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生,自那以后,我与那些亦生亦友的熊孩子们,开始了距离产生美的一别两宽各自心安。本想着相见不如怀念,却没有想到去年和前年的十一,他们都会浩浩荡荡地排成排地过来看我,纷纷直言惦念,叽叽喳喳争先恐后地围拢着我不断地嘘寒问暖,这还不够,有时候,还非要召唤大家聚在一起留影叙旧甚至吃饭才算完事。
当然,在这样的一些动容时刻,尤其是当煽情的音乐响起,听着台上的教师,就那样饱含情感地对祖国、对足下的土地以及对这份平凡的职业进行深情咏叹,总能让我的情绪被一点点地感动和点燃,偶尔,我也会在倾听的一时之间,眼眶微润。
回想起来,虽然身为语文老师,但在成长过程中,因性格愈加腼腆,不喜在公开场合表现,除却私下里独自读文陶醉,学生时代的我,只有为数不多的登台经历。
印象最深的朗诵记忆,应该源于初三那年的演讲比赛,参赛的后续,包括得奖详情种种,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是模糊想起当时的选拔过程,班主任老师让大家在班里有感情地背诵李商隐的《无题》,当我忘我地投入情感诵读完整首诗,班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老师微微一笑,赞叹了一声好,最后,挑中了包括我在内的二男二女参加比赛。
大一那年,现代汉语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则乔榛与丁建华配乐朗诵的《会唱歌的鸢尾花》,在初次耳闻的一瞬之间,对于那场饕餮般的听觉盛宴,简直要把我的心给融化掉了。但许是年龄的渐长而让我变得更自尊羞怯了,也或者是怕自己不够丰沛的情感实在是捉襟见肘,总之,当时那个顾虑重重的我,尽管被老师一再暗示和鼓励,无奈到最后,还是没有勇气参与诵读。
想想看,从教以来,这原本不起眼的三尺讲台,却让我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不少,无论是性子还是习惯。尽管,骨子里的我,仍旧不喜张扬,不喜夸饰,不喜热闹,但偶尔,也会跟随着天真的学生,褪掉偏执和杂念,像模像样地自我改善、感受成长。尤其是,要为人师表,在语文学科里,无论是诗歌散文古文还是古诗,当讲到需要考究语文味的时候,我也会时时带着学生一起,在涵咏回味的过程,徜徉和陶醉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
这期间,我总是避不开要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诸如,停连,重音,感情基调以及情绪的抑扬顿挫。但渐渐地,我发现,其实:倾心投注真情的朗读,无须任何技巧的点缀,便能让语言的美,灿若星辰,繁花似锦。
朗诵之情,愿与诸君共鸣共享!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