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微课设计


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通过叙述寻找倒塌到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情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旨在启发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的作出判断。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基础比较弱。所以讲解文言文时尽量培养他们的兴趣。文章中相关语句的翻译有一定的难度,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河中寻找石兽的办法,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是件难事。所以帮助学生理解老河兵的方法为什么是正确的是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并明白“实践出真知”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并明白“实践出真知”的含义。
学习过程
评价任务:学生能够理解石兽移到上游的原因,并明白“实践出真知”的含义。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1、首先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人物  寻找地点结果
第一种原地水中不可得
第二种顺流而下无迹
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
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

3、石兽为什么会“游”到上游去呢?(请看石兽逆水而上动画演示)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

寺僧第一次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次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8、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两个石兽掉于河中十余年后,在下游和石兽落地的深处都找不到,却在上游找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主观臆断或盲目相信权威。

9、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训练题。


 
热门七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