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一:纠结中成长
准备了5天时间,熬过连日的深夜,集结无数人帮助,褪掉了几次认知隔膜,以事务庞杂而情绪抵触开始,以自省充实又略带遗憾而终的大型公开课,就这样终于收束了。
回味时刻,才突然明白:大概只有在柳暗花明的开阔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原来山穷水尽的困境,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生遭际。这期间:千淘万漉、千辛万苦、千丝万缕、千言万语,感慨、感佩、感动、感谢,层层叠叠,交互错杂。
涅槃重生般的浴血奋战,这段被周遭给予深切关怀的温暖经历,真心是可遇不可求。无论是组长从头到尾的课堂追踪指导、理论点拨,还是许老师细致入微的思路梳理、条分缕析,或者是组内姐妹的竭力辅助、精神支撑,包括同校教仁的点滴完善、启发与斧正,都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从2班第一节试课的全盘推翻,到其他班级的多次重构,周折了一大圈,再到2班半成品磨课的仍旧乏善可陈,这期间,因为身心超负荷疲累而头脑迟钝,很多细节和环节,都像挤牙膏一样艰难生成,就连字句过渡,都经由身边人反复推敲和把关,真正让我在临危受命诚惶诚恐中,实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蜕变。
前行的大山阻隔,从来都是不易翻越的,但当你退无可退的时候进而迎难而上,当你在硬下头皮撑到可以自我调适,当你在敞开心结的时候重新自省,你会发现,成长,是疼痛的,但是成长后的结果,又是让人欣慰的。
联想二:夹缝中思索
而今上课,眼见着语文快沦为不被重视的弱势学科,从学生到家长再到个别学科老师,我询问了很多,也揣摩了许久,在边接受理论濡染边将理论落地生根的尝试实践中,我的心里有很多难言的复杂感受。
除却这的确与老师的个人影响力和教学能力关系密切之外,我觉得,外行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有着直接影响。观念一:很多人觉得语文不会拉开天上地下的分数差距。观念二:语文不像数学英语物理那般知识链明确。观念三:语文是一个投入努力却很难立竿见影的学科。环顾现在的语文课堂,面对多数已经自我放弃或是不在课前进行预习的学生,有时候,我真的倍觉吃力。
因为近期所讲的第二单元说明文和第五单元游记,偏向于地质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等不易直观感受和识读的学科,课前,为了减轻他们的作业量并提升上课效率,我将原本常规的作业改为预习新课并写出三个有困惑的问题,以期了解学情并“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为教学目的,而非让学生的学来配合我的教。
但事实上,在我两次纠正并引导过学生之后,学生提出的有效的问题和真正将预习当成作业者仍旧寥寥无几,对于孩子们而言,要交的看得见的作业远比要看的隐性作业重要,尽管,我进行了用心的教学设计,但因为身单力薄,一节新课的进展简直是个别学生的展示专场,对于多数孩子而言,这样的课堂形同于他们在坐观老师生硬助推。
联想三:前行中自勉
今天,我给学生们围绕上面的几个错误观念推心置腹,告诉他们,语文也有不容忽视的知识链,它们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一些显性知识技能,我们每节课用四十五分钟时间讲一篇教材选文,这个过程是需要涵咏回味字词句段篇和内容结构以及语言的美,无法速成,有时候一旦错过了,看似并非不可逆转,其实也可能是一次素养提升的机会永远丧失。
很少有人能将语文学得极差,但也很难将语文定格得很棒,好的学习者一定和对语文的兴趣、良好习惯的保持以及学习态度的谦卑密不可分。不理想的学习者甚至不知该补哪些不足、如何弥补?
毋庸置疑的是,速食快餐式的学习方式,急功近利厚此薄彼的学习态度,于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言,绝对无益。杜威摒弃“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代替学生与学科的关系”这种做法,解释成通俗说法就是“教师不能以亲其师信其道自诩或对钻研教学敷衍塞责”。我想,就语文教学的主要责任人而言,我不会停止反思以及理论与实践并举的继续努力。
只是,眼望前方,读书的路还有很远很远,成长的路还有很长很长,那就这样吧,在路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