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文意检查的反思


第一次重返高中课堂授课,竟有些战战兢兢的感觉。可能是“时位之移人也”,本来水平不见日长天进,但自己的期许有些高了。
准备的是《朱子语类》,到办公室听到一位教师要讲《天工开物》,蓦然惊觉,备课前应该证实今天到底要上什么课。但节前学校组长说是都讲到《求谏》的,心下狐疑。到了教室,一看,黑板上没擦掉的元旦作业竟然有一项是全文翻译《朱子语类》。(学生的作业量的确过重了,这样三则文字有必要一句一句翻译出来吗?后来,看到有学生是有翻译之类的教辅的,不难设想,这样的作业落实到学生身上,到底有多少效果。)
再问科代表,说是《朱子语类》老师已经布置自学,应该算是可以过去了。本想就此过去,开《日知录》的。转念又想,既然假期老师布置了全文翻译,还是检查一下效果的好。
于是,准备上课。
简单对学生们提到《文化经典研读》这本书的后几个单元由我领着和大家一起阅览,研读。之后,把自己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有学生小声读出。
似乎没听到铃声。
师生致礼。
“前段大家语文课进行的是文化经典研读,载体是文言文。‘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话说得好吧?遗憾不是我说的,是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我们学习文言文,我们研读文化经典,就是走在回家的路上。”
学生们似懂非懂地点头。
“回家是一种什么感觉?”
“开心。”学生开始给予回答了。我截断。学生刚从元旦的假期回来,让学生的回忆再多“飞”一会儿。“元旦要放假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你对亲人的思念将和亲人对你的思念碰撞了,当你的闲愁和亲人的闲愁要彼此抚慰,抱团取暖了,什么感觉?什么心情?”
“开心”“幸福”“兴奋”“急切”“期待”“温暖”甚至可以用“热望”。学生们七嘴八舌。
“悸动、兴奋、迫切、热望的情感在回家的路上,悸动、兴奋、迫切、热望的情感在学习文言文在研读文化经典之中。读《雨霖铃》‘今宵酒(颤音,泣声)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颤音,泣声)’;读《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注重停顿);读平实的文言文,没有这么夸张,但也得有情感的倾注。”
开场似乎能够征服一些学生。用“回家”的比喻起到一个情境预设的作用,调动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兴趣;用自己擅长诵读的两篇宋词稍微“卖弄”一下,面对陌生教师挑剔的目光似乎柔和了下来。能够欣赏自己的老师,才能良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师生能够彼此欣赏,课堂上才能琴瑟和谐其乐融融。
“刚才我谈到的是学习文言文,要用一个‘情’字。其实,做任何一件事,要把它做好,哪能离开一个情感的投入?朱熹读书是用情很深的。你们知道朱熹有哪些读书方法吗?”
“朱子门人将老师的读书方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一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静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学生们拿出读书笔记,忙着记录。久违了这种感觉,学生笔记习惯真好!
简单诠释了六条读书法的意思之后,终于言归正传了。
“《朱子语类》第一则讲的就是读书方法,属于哪一条呢?”
检查翻译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文意并没有通透的理解,属于“夹生饭”。尤其是第一则朱熹谈读书方法和天理人欲的论述有何关系,似乎没有思考探究。看来,昨天的备课并没有完全浪费掉。
文章有两处文字的处理存疑如下,不知自己处理是否妥帖。
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中的“只”是应该虚化的,不同于后句“徒为懒倦”中的“徒”是实化的“只”意,我认为可以处理为“须”。
2、“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中的“分别”,学生自然知道是分辨大路和小路,分别出义利的意思。“教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教”应为“较”,“教是”就是要比较出是非,和“分别”同样的意思。

后记: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朱熹)
《朱子语类》文意检查的反思
徐国平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