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听课记录反思评课稿


培养兴趣最关键
——《杨氏之子》课后体会
今天早上第一节听到的是陈克素老师的古文教学课《杨氏之子》,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听陈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每一节课都会让人惊喜不已。
五年级下册的这篇课文,是学生初次接触古文,也会让五年级的老师犯愁:到底该如何教小学生学古文呢?从这节课来看,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十分重要。
一、导入环节激趣
上课了,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会说话吗?”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陈老师笑着说:“这真是废话,你们当然会说话了。那老师再问你们,能把话说好吗?把话说好就是指非常善辩,能说会道,有些机智的话语能使人摆脱尴尬,有些幽默的话语能使人心情愉快。”这时学生才明白了,有的笑着点头,有的摇摇头,老师引出课题:“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个很能说话的人,就是杨氏之子。”先理解“氏”和“之”意思,接着说说题目意思。
开头的一个问题把学生问糊涂了,听着老师下面的话,学生才把脑中的问号变成了感叹号:“原来是指很会说话的人啊!”“原来杨氏之子就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啊!”简简单单的几句导入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勾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朗读古文寻趣
这节课,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来读古文,学生读得津津有味、饶有兴趣的。来看看陈老师的朗读指导。先自由读一次就举手,说说这篇文章跟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在比较中学生知道了这是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陈老师告诉学生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看“之乎则也”、“曰”来停顿,后来的学者为了方便大家朗读加上了标点,试着一口气读下来,不看标点符号。学生自由练。
然后老师来范读,说说老师读的跟你昨天读的有何不同?学生发现有些地方的停顿不同,老师请学生拿起笔,用“/”在书中标出停顿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再练读古文,读得津津有味的。
老师出示了文中词语:惠、造诣、禽、应声答曰、为设果。指名读,齐读,提醒多音字“应”和“为”的读音,重点指导“曰”、“惠”、“禽”的字形。
现在才指名让学生站起来读古文,第一位男生读得磕磕碰碰的,老师指出毛病,应该做到“声断气连”。第二位男生读得真好听,很有古味,停顿掌握得好,声断气息不断。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又请了一名男生、一名女生读,明显地进步了。陈老师继续让大家练读。全班再跟着老师读全文,个个都读得那么投入,我们这几个听课教师也跟着一句一句地读。跟读完了大家再自由练读。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读,但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都有质的提高。学生就这样爱上了读古文,在读中寻找到了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品味语言聊趣
陈老师无论在学生面前还是我们这些来学习的老师面前,都像是个亲密的好朋友,活泼的大姐姐。在课堂上,学生不会感到拘束不会感到压抑,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心地聊着自己的所得,陈老师从不会批评学生,总是鼓励、帮助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遍又一遍反复地读课文后,陈老师就让学生大胆说说这篇古文的大意是什么。学生说错了,说得不够完整,老师亲切地帮他指出错误,引导他说正确了。接着借助书下的注释和词语手册,把不懂的词语意思注在旁边,学生静静地自学着。自学完了,让学生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在读的基础上的理解,通过自学后的理解,学生们轻轻松松地克服了古文难懂的难题,也更有信心来学好古文了。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也学到了一些学古文的方法,真是收获多多啊。
《杨氏之子》听课反思
威海市千山路小学董吉超
听了郑会老师的《杨氏之子》,我感慨颇多。都说文无定法,看来教语文更是无定法,只要使学生能学会的,都是好的,都是应该提倡的。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郑老师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郑老师的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是我望尘所不能及的。很佩服郑老师平时对学生的培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
我想,如果是我来教这一课,在学完课文后,我会创设一个练习情景,用“张”“李”“刘”等姓氏来替换孔,如,张君平说:“此是君家树。”让学生模仿应答,训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岂不更好?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在组内公开课上主讲了《杨氏之子》一文。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原文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篇文章只用了寥寥数语,却写出了杨氏子的聪明机智和幽默风趣。
这次组内教学,我们采用自主选择授课内容,自己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在选课阶段,对这么短小的文章,教师们都有一种没什么可讲的感觉,因而对此文章都有些不屑一顾。我却专门选择了它。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虽然短小承载的内容却并不少。今天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这点。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一、     从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导入新课,揭示本文教学的目的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我以:“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的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杨氏之子》写得什么?语言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导入新课。这样既点明了单元的学习重点,又点明了本文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     介绍《世说新语》
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我给学生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主要内容,编写体例,语言特点等,拓展了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阅读欲望,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
三、进行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介绍和对比
这篇文章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告诉学生这是古代人写的语言,也叫古文。他们说话和写话用的语言不完全一样。因为离得久远,其中许多字义发生变化,又因为语法也不同现代,且语言简洁,常常让人觉得不易明白。
我们今天的写文章是怎么说就怎么写,明白好懂,这叫白话文。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白话文小说是鲁迅1918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狂人日记》。也有人认为,我国最早的一不部白话小说是明末清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四、学生自读文章
本课生字不多,学生能读下来,自读后指名一位学生再读,进行正音。但是因为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停顿还不到位。
五、     指导读朗读课文
老师在文中划竖线表示停顿,停顿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 /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按照所表停顿让学生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随着句子的断开,明白多了。
六、         理解文章意思,揭示学习规律,教授学习方法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课文意思。
2、逐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逐字逐句评价指导,使每个字落到实处。
强调古文中常见字词的用法,剖析古文的特点,例如通假字,单音节词居多,文中省略部分的补充,意译与对译,强调对译等,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古文奠定了基础了
4、学生自己逐字逐句对译,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七、归纳板书,点明写作意图
      孔君平:此(杨梅)是君家果(幽默)
杨氏之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机智,幽默,风趣)
八、       背诵古诗
个别背,相互背,齐背。
九、           布置作业。
建议学生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感受语言的魅力。
就是这样的安排,一节课下来,学生扎实地掌握了课文内容,完成了本科的学习任务,而且拓展了知识,学到了技能,激发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听课教师也一致反映,课堂容量大,有深度,连他们自己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课前准备充分。老师不是全才,更不是百科全书,但是我查了资料,知道了第一部百花小说,知道了《世说新语》等相关知识,充实了课堂,使学生受惠,也使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
2、            教师有较为丰厚的古文知识。我喜好古文,首先自己能把文章理解透彻,所以才能给学生分析到位。可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是有道理的。要带好学生,教师应该有深广的知识,和广泛的爱好。
3、            方法适当。这篇文章不长,我课前把全文抄写在黑板上。讲解中,学生们一只看着黑板,注意力集中,而且板书、批注方便,很直观地让学生看到了古文分析的方法,和翻译、做注的手法,便于掌握古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的掌握,不但给学生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
4、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他们有备而来,课堂配合密切,交流充分,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虽然没有用什么现代化教学设备,但它以知识性强,扎实有效而令人满意。
《杨氏之子》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了学科组长柳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杨氏之子》,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收获,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有效性。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三、重视书写训练的指导和训练。
      总之,柳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例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实有效,从课堂的积累展示到结课的推荐书目,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可以说这样的课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氏之子》评课
钟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三单元训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而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读通古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钟老师的课堂能紧紧地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落实了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听完课后,我最大的感觉是这节课里书声朗朗的,确实很有学古文的味道。下面我来分析一下钟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的。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特点。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于是钟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进行范读,学生多次练读,就这样,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钟老师引导学生于无痕,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读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步,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在这个环节中,钟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中感悟文章意思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还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目标完成了,钟老师又抓住重点语句,通过精心指导朗读,巧妙的点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这个环节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钟老师不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而且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拓展。在理解了课文后,设计了“讲故事,让学生补充语言”的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乃至古文的魅力。最后,老师还相机介绍了《世说新语》一书,以吸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总之,综观钟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钟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热门五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