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草原》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示范课教案板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草原》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示范课教案板书
1、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
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电视机、音响、光碟、两片叶子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
  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
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整体感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略地读了课文,我可以向大家提个问题吗?(可以)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板:景色美丽热情好客。
  2.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三、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2 .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欲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欲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
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思。
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C.……,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3.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④引读“感受部分”: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四、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激情导入
  1、课前播放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问:你听出了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草原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3、欣赏草原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
    抽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
  (景色美 民族风情)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找出课文中主要描写草原美的段落。
  2、草原景色美,美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上记号。
  3、抽生回答。
  4、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这些景物美的?
   ⑴ 天:“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比茫茫。”
   ⑶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⑷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学生分别找出并读出,抓住重点词理解,结合课件,图文并茂;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感情朗读。)
  5、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作者有什么感受?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为什么惊叹?为什么久立四望?为什么又想低吟小诗?)
    骏马和大牛真的不动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吗?
  6、感情朗读。
  7、草原上的景美,人更美,草原上的蒙古同胞多么热情好客呀!
   ⑴ 以四人小组学习读读写蒙古同胞热情好客的段落。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
     画出相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⑵ 汇报交流,小结。
   ⑶ 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 提问: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② 满含深情地再次朗读。
  8、小结本课内容。
四、课外延伸,思想教育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正如《爱我中华》这首歌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教材分析】
  《草原》通过作家老舍亲自去陈巴尔虎旗所看到的美景,所经历的蒙古兄弟姐妹的热情接待的描写,表现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与《爱我中华》相比,它具体地突出了民族团结、共创未来的单元设计意图,又是学习《中国结》的基础,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感受草原独特的景色之美;其次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从远迎、相见、款待、话别、感受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的赞美,对蒙汉情深的讴歌。
【学生分析】
  全班共61名学生,男生36名、女生25名,30%左右的学生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资料,思维活跃,但不爱动笔,10%左右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性。
【教学设想与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从整体感受入手,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三、品读课文,体会景美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儿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空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想像比喻句描写的情景,进行朗读。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再轻轻地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像情景切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现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景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么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出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词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像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淳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理清作者的思路,走进文中描写的情景,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体会情感。)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生字,和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复习生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指导学生写字,是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必要方面,也是加强认字的重要方法。积累好词佳句逐渐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教后反思】
一、从感悟词句入手,切入朗读,凸现语文特点
  《草原》一文,以“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到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热情好客呢?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深?”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抓重点词句去感悟,在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中体会情感,以朗读为手段,凸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二、从想像入手,切入朗读,凸现语文特点
  想像在语文教学中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
  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学生从想像到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的一个创造、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地体会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
【点评】
  《草原》一课的设计,充分把握了教材的这些特点。始终扣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积淀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沿作者思路,使景美、人美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沿作者思路,紧紧抓住课文景美、人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正如叶圣陶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然而教者并没有仅停留在两个部分的分别理解上,而是把景美、人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感受到景美,为后面体会人美做铺垫,让美丽宽广、富饶生机的草原养育了这里勤劳淳朴、好客热情的人民的美滋润学生的心田。更深地体会蒙汉情深、亲如一家的感情。
二、抓语言文字,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草原》一课设计者以语言文字为凭借,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人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受到感染、熏陶,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热门五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