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表格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记叙文。它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这两件事充分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也是文章的重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刚刚步入高年级,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同时对大自然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抓住“着迷”、“迷恋”“痴迷”等中心词贯穿全文,不仅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涵义,更深入把握文章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理念,我确立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用法。
2)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2)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2)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深刻领悟题目的内涵,从本文的命题方法中得到启示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18 18:25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三)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四)认识“昆虫迷”——昆虫学家法布尔
(五)走进“昆虫迷”——童年的法布尔
(六)赞美“昆虫迷”——昆虫学家法布尔
1、播放《动物世界》视频片段,美丽的飞鸟、穿梭的游鱼、可爱的昆虫……情趣盎然的画面带动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板书课题
3、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为什么他的衣袋装满了昆虫?
4、质疑:这里的衣袋是单单指的是衣服上的口袋吗?
5、出示重点词语
6、借助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法布尔。
7、出示文本2: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小溪、花草、鸟、虫,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着迷?引出“着迷”一词。
8、文章叙述了法布尔童年的哪几件事情?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到的?并且将讨论结果做好文字记载。
9、找出描写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句子并体会人物心情。
10、齐读第四自然段,明白本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划出概括描写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11、 学完课文,法布尔
从“着迷”、“迷恋”到“痴迷”,
最后成为一名举世闻名
的昆虫学家,你们想对他
说点什么?
1、学生齐读。
2、快速浏览课文,借助课题的帮助,用自已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3、通过自读,同桌对比读,齐读等方式,将词语读通、读懂,注意多音字的用法。
4、 从课文1自然段的描写中体会环境的美好。指名读句子。
5、 在文中找出与“着迷”意思相近的词语。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找到法布尔成功的秘诀。
7、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然后学习小组交流读后感受,讨论思考。
8、汇报反馈学习情况
9、举手回答。
10、学生在小组合作读5——10自然段,可以轮流读句子,分角色读,对比读等方式。说说作者为了突出“迷恋”,多人物法布尔采用了哪些写人的描写手法。汇报交流收获。
11、举手回答。
播放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将长文章读短,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文章大意,掌握概括方法。
学生通过读懂词语,扫除阅读障碍,同时培养学生读书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通过对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学习,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全篇课文,基本掌握了这种总分总的课文结构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5、装满昆虫的衣袋
“昆虫迷”法布尔     着迷 迷恋 痴迷
(热爱大自然,孜孜以求)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通过视频展现大自然的美好与奇妙,感悟文字魅力。
2、让学生走进法布尔的童年,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动学生情感。
3、:组织学生讨论,学习小组交流。

教学反思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
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
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
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
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
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
许许多多的昆虫。”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讨论课文应该怎样分段。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整体的把
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认为分四段,他们各持己见,理由充分,我没
有简单地公布“统一”答案,更没有粗暴的否认一方,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爱思考、勤动脑,对于他们的不同观点都予以赞同。我认为此时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积极动脑,勇于发
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
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
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
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
“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
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
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
沛,引人入胜。

 
热门五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