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主    题:大自然的语言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 计 者:xxxxxxxxxx   xx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
(2)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2.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学情分析:
基于有了前面第三单元说明文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积累尚少,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物候现象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
3.品析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速读课文,通过“感知一篇,摘一摘”环节,结合预习的圈点批注,以补充填写摘录卡的的形式,圈画文中内容要点。从而引出作者科学家竺可桢简介。
2.针对目标2,理清本文说明方法,通过“精读一节,品一品”环节,学生评价赏析自己喜欢的一节,说出文中的说明方法,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例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
3.针对目标3,结合“精读一节,品一品”,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研读讨论,得出语言的生动性特点。进而通过课堂练笔:写一写练一练“我听到了         ,我看到了        ”进一步检验目标3是否完成。课文小结: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伴随音乐《春野》渐入)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大自然在四季里写着……柳条初上,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荷儿舒展,层林尽染,北雁南飞,冬梅傲雪...... 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我们就跟随物候学家竺可桢走进他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习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
3.品析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三、课前检测(读准字音)
风雪载途    ━━ 记载
衰草连天    ━━ 等衰
连翘    ━━ 翘尾巴
观测    ━━  道观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小组齐读,小组代表质疑,有无不理解的词语。
例如:“等衰”的意思。
生1:等次。(学生在预习自学中获取知识)

四、目标实施
(一)感知一篇  摘一摘
     速读课文, 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内容要点,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看六个小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速读,抢答)   

摘录卡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竺可桢

类别:内容要点

(1)

(2)

(3)

(4)

学生独立找出的问题:

(1)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师: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

(1) 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2) 找出关键句、词语

(3)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4)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学生自主发言,进行作者简介: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我们摘录了课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二)选读一段  理一理

1.选读6-9自然段: (合作探究)

   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学生合作讨论:

   这四个因素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2.分析这首诗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自主学习,品读赏析)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结论: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3.请用物候知识解释诗人的这句感叹。(小组抢答)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结论:说明了纬度因素对物候的影响,广州地处南方,纬度较低,温度较高,花开相对较早,北京地处北方,纬度较高,温度较低,花开相对较晚,所以才会出现诗中所说的“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三)精读一节  品一品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1.教师示范欣赏,学生领悟欣赏。(自主发言,品读鉴赏)   

     生1: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教师补充: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生2: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严密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 、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板书:准确    严密)

     教师着重点出: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二是语言的生动形象。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

    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品味“翩然、簌簌、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总结出语言生动的特点。

     (板书:生动)

2.写一写  练一练:

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了它们了吗?

请用“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的句式说一句话。

(每组轮流一人一句,组成一首意味隽永的小诗。配上纯音乐《大自然的律动》)

五、目标达成(课文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走进了大自然,观察了大自然的物候现象,了解与大自然有关的物候学和物候学知识,最终还要做到保护大自然。

六、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他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组内讨论,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七、结束语:

    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想,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生存,而是为了诗意地生活,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鲜花的芳香,清风的惬意,自然的美好!

就让我们象这只呼之欲飞的蝴蝶,徜徉在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伴随音乐班得瑞《大自然的声音》)

八、板书设计:

先板书“逻辑顺序”四个字,这四个字组成了蝴蝶的躯干。

板书在黑板中间靠右侧位置,分别分层次象台阶式的高低错落开来,写上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严密    生动” 三个词语,组成了一只蝴蝶的错落有致翅膀。

     最后,添上蝴蝶的触角和眼睛,与题目大自然的语言遥相呼应,灵动自然。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