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三节新入职教师的研讨课,赞赏于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态度,也疑惑于他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概括地讲,就是备课时预设的内容太多,教学内容的核心与主线不清楚,上课时提问的问题太多,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不扎实。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毕竟刚入职不久。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来源于三个方面:学生时代的教师,做教师的学习经历,工作后的教学实践。因此,新入职教师在教学起始阶段,更多是按照其学生时代的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来执行教学的,表现出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格格不入甚至老套落后等,实在不足为怪。
那么,新入职教师如何快速走上现代课堂教学的常规与正规呢?个人认为,一是聚焦问题,备课时想清楚:这节课“应该教”和“需要教”的究竟是什么,这需要吃透教材和把握学情,有的放矢;二是关注过程,上课时做扎实:这节课的“训练点”和“生长点”究竟是什么,这需要倾听和评估学生表现,重锤敲打。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秋天的怀念》(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为例。
第一步,备课时想清楚本课“应该教”和“需要教”的究竟是什么。首先从课文前面“单元提示”等的重点语句中提取关键词,很容易明确本单元的两个教学重点:一是继续学习朗读,二是把握思想感情;然后从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等的题干设问中提取关键词,就能够确定本课的二个教学要点:一是平静内敛的叙事语调及丰富的情感内蕴,二是撼动人心的细节描写和蕴含情感的关键语句。
第二步,上课时做扎实这节课的“训练点”和“生成点”究竟是什么。首先紧紧抓住本课教学的训练点——朗读训练来组织教学活动,在朗读中倾听和评估学生表现——是否正确把握了感情基调(主要针对教学要点1),是否准确读出了语气和节奏(主要针对教学要点2);其次及时回应本课教学的生长点——情感把握来调整教学活动,在朗读中倾听和评估学生表现——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揣摩是否丰富而准确(主要侧重细节描写),学生对母亲复杂情感的理解是否深入而真切(主要侧重关键语句)。
真正想清楚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就会变得单纯而清楚,教学重点就得到聚焦和强化。真正做扎实了,我们的教学活动就会变得集中而明确,我们的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深入而灵动。
舍即是得。教育不但是慢的艺术,还是长远的艺术。只有不再斤斤计较于一两个知识点的得失,学生才可能站在学科高度来审视与整合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体系;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出发,才可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有持续的动力,而且显现出越学越有兴趣的态势。
少即是多。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技巧,但这并不是根本之道;对课堂教学结构的重组、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审视,才是体现教学艺术并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并不完全体现在学科知识的传授技巧上,还体现在对学科教学的整体设计与计划上,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兴趣与价值观的感染与浸润上。
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