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新闻文体——人物通讯,课程目标除了教授基本的通讯文本知识,还要要求学习人物通讯中运用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了解本文通讯人物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学习他为科技献身的精神。于是,我按照怎么读懂一篇人物通讯(即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这个基本思路展开教学。
但是,虽然知道要讲什么,也确定了学习目标,但怎样讲,怎样讲好,怎样能够让学生接受这堂课也是一个难题。因为是名人通讯,可讲的东西很多,比如:写作背景、课程结构、人物介绍、写作手法探究……,但是如何把这么多内容融进一节40分钟左右的课堂并且能讲出亮点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后来,在我看了几十个课例和教案之后,又结合我之前上公开课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删繁就简,紧抓课程目标。
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课堂可讲的东西太多了,可扩展的知识点也太多了,如果只是一心的要把自己知道的全部都展现给学生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语文课堂太满,会造成一言堂,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时间,问题钻研不透,知识点就把握不准,这样课堂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我决定这堂课我只要集中两到三个目标,然后仅仅围绕这几个目标去展开教学,与课程目标无关的就不再呈现了。让课堂“留白”,给学生思考练习的空间,这样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节课中,我就删除了字词识记、层次梳理、写作背景等板块,把这些都放在预习课上提前打好基础,而把跟课程目标相关的文体常识、人物简介依然保留,另外在人物介绍部分,我还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调动已知:“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是“感动中国人物”,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等,至于学生没有提及的部分我选择用一个3分钟左右的的短视频给学生讲解(主要是袁隆平的贡献和成就),这样会更好的激发学生去了解人物。除此之外,在课后作业环节,我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完成一篇人物通讯,重点是运用到细节描写、小标题、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让学生在文中查找事例时,应该先提示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引导学生阅读,及时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然后答疑。在布置作业环节,不能太流于形式,而是明确好哪些可以课堂完成,哪些是课下完成,并点明上交时间。
行之将远,道阻且长。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是我职业生涯中始终如一的追求。
泛区高中 付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