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发言 观七年级下语文《最后一课》有感


上周在郑州市道德课堂建设交流活动中每到一所学校都选择一门学科观赏,在前两天的交流中我观看了两节语文课——七年级下语文《最后一课》,下面将我的收获和反思梳理如下:
非常凑巧的是这两节课虽然是同一节课却是由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师来授课,第一位教师上的第二个课时,第二位教师上的第一个课时(从导学案上看猜测应该是第一个课时),那就想从第一个课时说起吧。
第一课时的授课是一位非常年轻的语文教师,在课前黑板上写上了大大的课题和作者的姓名,本节课所围绕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导学案和教科书。一开始教师首先展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同学们昂扬的齐读中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紧接着在教师的要求下同学们以六人为一个小组围绕导学案的内容开始了十五分钟的激烈讨论,按照导学案所列的两个目标学习的任务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一时间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在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中我和身边的两位同学进行了一个小的交流。我问孩子,你们的导学案是提前发下来的吗?孩子说是的,都是老师提前发下来的。我指着上面的预习任务一——生字词的问题,我说这篇课文中你遇到的生字词是怎么解决的?孩子说老师让我们都提前预习了,让我们自己解决。恩,非常好,那你都解决问题了吗?差不多吧!
很快孩子们讨论结束了,每个问题开始后都会有很多孩子勇敢的站起来抢着回答问题,往往一个问题最多的时候会有二十多个孩子站起来,老师从中选一位同学来回答,无论回答的正确与否老师都会快速的说“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凡是积极回答问题的小组都会得到加分,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还有两个特别可爱的小男孩儿,个子不高,但是回答问题特别认真,列出很多历史上的种种典故,可谓是满腹经纶,更多有趣的故事引得周围孩子和老师们的哈哈大笑,课堂气氛很是浓烈,孩子们在课堂问题的展示中滔滔不绝的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课堂结束后我进行了一些反思。
第一,作为这节课的第一个课时,教师在课堂布置了课前预习的内容,比如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阅读课文内容,感知本课大意。那么在第一个课时就要首先进行生字词的检测和答疑,对于个别比较难写的生字教师应该强调它的书写规范,同时其中比较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也应该进行特别的说明,或者通过各小组的汇报交流让全体学生将疑问解决。
第二,导学案的目标续写过于简单,一句话简单概括,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能力较弱,我们教师在目标的续写方面应加强学习。
第三,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设思考问题。这次交流学习很多学校都采用的六人小组,对于课堂中我观察到六个人的学校小组有点复杂,往往都是四个人一伙,其他两个同学一伙,这样很难看到六个人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而且每个小组的组织分工与协作也很重要,但是在课堂上基本上都是比较松散的,组长与分工协作均不明显,这不是一个学校或个别学校的问题,恐怕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不能盲目于六个人坐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讨论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
第四、学生在回答导学案上提出的问题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同学们回答问题非常的激烈,积极性也非常高涨,通常一个问题提出会有很多同学自动站起来,教师随即从中选择一位同学进行回答,而其他同学或继续站着,或“站够了”随机坐下,对于这部分同学教师熟视无睹,也许是课堂模式的特点,教师就像统帅一样站在教师中央挑兵挑将。我在观察中感到这里总是有些蹊跷:一是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只给予坐的回答,既不给予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的评价,也没有任何激励性的鼓励语言,他们的学生学习热情为何如此高涨呢?二是当一个同学回答问题时,很多其他想要回答问题的同学也站立着,教师也没有要求他们坐下,站立着的一排排的同学和没有站立起来的同学在班上就形成了一个迷宫似的鸟瞰图,那么这些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是否能够注意去听回答问题的同学所描述的内容呢?三是每个问题教师都没有给予特别明确的结论,学生在导学案的答案五花八门。
第五,在导学案的前言部分教师出示了本节课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我以为教师会提到这个地方渲染本节课的阅读环境,可教师一点都没有提到,而直接让学生开始小组讨论。这个地方所出示的历史环境对于阅读的感情基调非常有利,很可惜在教学一开始没有提到,在整堂课中都没有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教师既没有进行示范朗读,学生所进行的阅读形式也只有自读课文和默读,形式单调乏味,学生很难通过阅读去理解课文索要渲染的主题。
第六,本节课应该通过开展多种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阅读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先生说:“放学了,你们走吧。”在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带领孩子们去细细品味当时先生说出这样最后一句话的感受,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索要表达的主旨。只可惜本节课太缺乏让学生阅读了。
观课,评课,关注课堂都是为了遵循学生科学学习发展的规律之上的一种思考。

 
热门七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