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学简案
执教:新区中学陆离 时间:2016.3.11 班级:陆渡中学初一(5)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分析虎、驴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2. 探究这篇寓言的寓意,并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虎、驴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来探究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熟悉文意
1. 朗读课文,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声音响亮。
2.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熟悉文章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层层深入地理出老虎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而概括老虎的形象。
2. 发挥想象,绘声绘色讲故事。
3. 明确写虎的作用。
4. 概括驴的形象。
四、了解背景,探究寓意
1. 学生多角度谈启示。
2. 介绍背景,探究寓意。
3. 用所学的三个成语写一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有所创新
1.奇思妙想编故事 《黔驴新编》。
2. 课外积累: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5个。
2016.3.11我到陆渡中学参加了太仓市初中语文见习教师会课活动。我上了一节学科带头人展示课《黔之驴》。课后作了反思,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预先解决“言”的问题
课前我编写了“导学案”,主要是让学生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能自主或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黔之驴》这篇文章如果按照教参要求,是要上两节课的,而作为公开课,只能是一节,在这短短的三刻钟内,既要解决“言”,又要解决“文”,是很困难的,所以必须有所侧重,所以在备课时我就采用“导学案”的方式解决“言”,今天课上我就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上,效果不错。
二、让诵读始终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之根本,是教学中的重头戏。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是说的诵读的重要性。比如在“检查预习”环节,我让学生诵读的目的是要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熟悉文意。在“品读课文,感知形象”环节,我更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层层深入地揭示出老虎心理变化的过程。全文仅124个字,但写虎与驴斗的动作和心理非常出色。虎初见驴乃一“庞然大物”便“以为神”,于是对它保持了一定的警觉,故“蔽林间窥之”。及至“驴一鸣”,竟把它吓得远远地逃跑。当它冷静地观察一番,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便“近出前后”,但还是不敢扑上去。慢慢地,虎开始试探性进攻,“荡倚冲冒”几个动作显示出老虎越来越胆大,终于惹得驴不胜其怒,踢了老虎一脚。这一踢使得驴原形毕露,虎心中有了底,于是使出威力,吃掉了驴。这些生动的动作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把虎的机智勇敢凸现出来了,如果不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是体会不到的或体会不深的。比如读到“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这一句,这时,虎已摸清驴没什么本领,大喜过望。学生能重读“喜”字,但最能体现老虎的兴奋、激动的句子“技止此耳!”学生往往会忽视,特别是“耳”字要扬起来,要拖长声音。在老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虎的形象特征自然而然就清晰地呈现于学生的脑海。
三、“文”“言”结合,在学“文”中捎带教“言”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文过程中,对有些重要文言词句有意识地结合文本理解捎带提示、指导或解释。比如在“发挥想象讲故事”这个环节,虽然是可以发挥想象、增加一些情节,但一些重点词的意思也不可随意更改,比如“以为且噬己也”中的“噬”是“咬”的意思,不能将它说成说成“将要吃掉自己”。再如“乃去”如果讲成了“就离开了”也不恰切,说成“才离开”应该符合虎干脆利落吃掉驴以后的那种从容。有些词语的意思就算学生没有一下子掌握,也没关系,在学“文”中捎带强调一下或纠正一下即可,字词的教学应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对于寓意的挖掘也许还不够深;用三个成语写一段话没来得及完成。这些都将是我今后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