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小学第一学期语文(上册)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活动记录汇总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1-12-6 10:43 编辑
时间:11月4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遨游书海  放养语文》
活动内容:
遨游书海  放养语文
阅读是人类摄取文化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开启人生智慧的钥匙。阅读好书能升华人格,触及心灵,对孩子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陶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更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的一把快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悟、熏陶。尽管许多学校的语文课程开设了阅读课,但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一些情况:1、阅读课缺乏精心组织,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属于“放羊式”阅读。2、阅读的目的模糊或单一,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阅读并摘录一些妙言警句,属“广种薄收”。3、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不能真正掌握阅读本领 。4、缺乏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阅读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肯定,同时也影响了继续阅读的兴趣与动力。这一切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收效甚微。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养成阅读的习惯呢?
1、名人名言激趣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计其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璀璨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化剂,是指导阅读方法的航向标。
暑假中,我布置同学们读些有意义的书籍并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和名人读书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采撷书山中精华的兴趣。开学后,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会,真可谓是妙语连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另外我还利用班队课组织读书故事会,学生们或表演或朗诵,从“凿壁偷光”的匡衡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毛泽东,从残而弥坚的张海迪到爱书如痴的高尔基,一个个生动的读书故事使学生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2、教师引领激趣
书海浩瀚,其中不乏精句华章,它们文质兼美,细读品味,美不胜收。开学的一个月,我适时地选取美文,诵读给学生听,让他们品出味道,悟出感情。学生从中吮吸到甘霖、得到享受,进而就产生“我要读”的欲望。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能力较强,因此语文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流畅的表达,无不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刻意营造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动力。
    小学生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我。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某些问题向学生虚心求教或佯装不知,故意设问,他们有的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有的查阅资料,给了我满意的答案。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家长伴读激趣
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农村孩子家长中父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学期初我就提出倡议鼓励家庭成员“和孩子共读好书”。并通过家长学校活动的培训指导,家教资料的分发学习,以及家校联系手册的沟通,使各位家长了解到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激发孩子阅读的愿望,并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家庭成员一起阅读不仅营造了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家长阅读,而且家长尽量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也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通过长期的引导,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能让学生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应该就是氛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因此,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
1、建立 “班级图书角”。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书可读,我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班级订阅的报刊杂志,在班中设立班级图书角——“书海一角”,放置了书架和报架。学生自由阅读,自主交流,定时更换和补充。课余饭后,同学们一个个拿起书本,争相阅读,竞相交流,甚至忘了吃饭、忘了玩耍。
同时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好书,这刚好弥补了校图书馆的图书更新比较慢的缺点,于是我让学生将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的名称全部统计成册,有同学要借阅,便可随时与该生联系,这样做既更好地利用了有限的图书资源又缩小了书籍占据的空间。
2、创设“会说话的墙壁”。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标语字画,或是名言警句,或是读书口号,定期更换。每一面墙壁都是一页“书”,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读到一句两句,哪怕是一词半句都能让人有所收获,甚至令人回味。置身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使人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
3、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是营造课外阅读氛围的有效手段。所以平时我总是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举行读书故事会、美文欣赏会、心得交流会;开展朗诵会、辩论会、知识赛等;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记诵能手”、“朗读高手”;颁发“故事大王”“课外阅读奖章”、 “成语城主人”、 “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等称号,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制定计划,推荐读物
“凡事预则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呢?
1、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共读计划
制定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学年、每学期,甚至每周、每天都要有计划。由于学生平时的学科学习已经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因此,为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号召学生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以保障每天在校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同时,我也抽出每周一节语文课时间让学生阅读。每天的家庭作业,减少机械的成分,把这个时间让给课外阅读,大约在半小时左右。另外,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于是我常常跟家长进行联系,配合做好督促与指导的工作,使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确保了阅读时间后,读什么书也应仔细考虑。我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在制定共读计划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以下书籍:
第十一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9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 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
活动内容:

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
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教师如何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呢?
一要学会关注。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这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要善于发现。当关注成为自觉行为时,教师便会对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的对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处境以及学生的智力类型等。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对“愚公移山”有自己的看法,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对小弗郎士多了几分敬佩,对《我的叔叔于勒》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你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伙伴,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是重视倾听。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这样,你会从《有的人》的朗诵中听出学生对“有的人”的敬仰和对“有的人”的鄙视;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从学生讨论父亲买橘子、送橘子的情节中,触摸到学生对亲情的感悟。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欢乐,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纳──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有鉴赏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评论欣赏和教学相长;有执著和冷静──是对语文教学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有参与和体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对学生创造的体验。
四要及时对话。语文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沟通现象,自然少不了对话。对话需要真诚的态度、民主的作风,最忌“话语霸权”、一言堂;对话应是情境化的,既有文本的情境,又有师生经验的现实情境和对话过程中创造的新情境。对话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孔乙己》是对孔乙己的同情、鄙视还是别有用意。有与作者的对话:《荷塘月色》中作者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把月下的荷塘描述得如此宁静,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去查阅关于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学生也可能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产生新的话题:师生在讨论朱自清父子亲情至深时,有学生提出父亲对儿子是溺爱的看法。对话是开放的,可以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时代。对话是思维的碰撞,常有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因而对话又是创生的。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出乎意料的魅力,一种源于师生思想的魅力,它召唤师生创造力和智慧的涌动和勃发,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总之,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在学生生命提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
第九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26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活动内容: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    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    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第七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12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学习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

活动内容:

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关于学生作业的教学反思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学习完全服从于老师,作业更是如此。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没有发言权,只有执行,完成的责任。这种现象与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冷静反思一下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是小学语文教学完《小抄写员》一课后,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学生任选一题)
1、背诵父亲发现叙利奥帮他工作的那几段。
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以上部分。
教学后,我进行了调查。全班69人,有60人选择了2题,有9人选择了1题。学生选择2题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寻早自己的伙伴合作,表演内容比一定要与全文一模一样,还可以自己想像,加上自己的语言,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一手,上述的调查提醒我们,学生喜欢有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打开想像之门的作业。因而我觉得改变作业形式迫在眉睫。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也如此,不能再搞一个“模子”,抄抄词语,背背课文等之类的。要以教材中出现的 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德育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活化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视、听、说、读、写等智力素质的提高和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主要目标;另外还得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体验成功,提高能力。我们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给学生布置作业:
形式一:读一读,养成阅读习惯。
如教学十一册的积累运用二中的一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时老师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课后去找找书,自己找到答案。这样的作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觉得布置这样的饿作业:让学生翻翻书,自己找答案,然后把你的收获与全班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去选择完成内容也会丰富精彩,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习惯。
形式二:查一查,拓展认知领域。
如教学《草船借箭》是,老师创设一个情景:诸葛亮为什么会算准三天后有大雾?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演义》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诸葛亮的知识。这样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找找查查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也逐渐原学,乐学,会学,善学。
形式三。想一想,培养想像能力。
如十二册中《田忌赛马》的教学,可设计一道题目;填写马字成语(马***,*马**,**马*,***马),这样可发散学生思维中的空白。
形式四:画一画,发挥创新潜能。。
此项作业在低年级运用较多。学生对形状、色彩这种形象的东西很敏感,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运用绘画等来体现文字的魅力,易理解,接受速度较快。
形式五:演一演,激发自我表现的潜能。
如十二册中《宴子使楚》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读了课文的基础上,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形式六:编一编,丰富生活体验。
在十一册中。学了《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写景文章,教师可设计编一编的作业。如为此景编写广告词或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赞一赞,这样的作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让学生辩一辩,议一议,试一试等作业形式,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放松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改变作业形式也很重要。作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参与”的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相信只有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9月21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学习《个性飞扬》。
活动内容:

个性飞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第二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7月7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制定本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活动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工作思想为指针,以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为契机,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以课堂教改为中心、以校本研究为主要方式,结合低段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有趣的语文学习空间,让教师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大胆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
工作作风:团结、合作、务实、创新。
常规教学:以课堂教改为重点,做好各项常规工作。
教学研究:营造氛围,不断深入,做到:有目标,有准备,重过程,有收获 。
学科活动:拓宽学习渠道,创设广阔有趣的学习空间:参与、实践、体验、发展。
三、主要工作目标:
1、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确保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精选、精讲、精练”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2、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语文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四、具体措施
(一)、落实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发展。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2、在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重视人文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淡化繁琐的讲解分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过程中积累、感悟。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看成是老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习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
(二)、强化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备课:注重资源共同分享,做到备课要“深”。
2、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实、求真、求活、求新,拓宽学习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4、辅导:因材施教,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热情鼓励,补差提优,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5、考核: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知识能力考核与情感、习惯的考核相结合,及时总结,重视情况分析及反馈。
(三)、深化教学研究,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实效。
1、听课:组内公开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提倡同年级组老师相互之间多学习,多交流。
2、公开课: 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教师轮流上教研课。
四、教研活动安排(按年级顺序上课)

第十八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30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互动教学进课堂》
活动内容:

互动教学进课堂
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活动并获取学习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求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思想、品德、性
格的塑造,以及知识、能力、智力、智慧的提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即教与学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互动教学的意义
互动教学是一个师生互相交流、教学统一的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活动的方式,即通过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和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和教师相互“动”起来,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权,能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更有利于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互动教学还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可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表达能力更强,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渐趋完善。
二、互动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及作用
(一)互动环节的铺垫— — 学生自学。
在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为了在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中更好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互动,学生个体就必须在课前进行自学预习。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提示预习教学内容,理解重点知识,攻克疑难问题。如阅读内容后,试做课后练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实现学习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整理、归纳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以便小组发言交流;并将未理解的知识提交小组讨论,寻求答案。学生自学可采取阅读思考、自我质疑、自查自练、自我归纳等方式进行。
(二)互动教学的主要环节— —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合作”理念。学习小组一般以4人为宜,选出有一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首先由教师或组长提出当天要研讨的主要问题,或由组内成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尚未理解的问题,供大家研讨。其次是小组成员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就某种观点或见解的正确性展开讨论,提出质疑或意见。最后由组长总结发言,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所产生的分歧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并整理成提纲,拟在组间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言环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过多干涉。教师要提出有关的评价标准,重点参与一两个小组的活动,了解各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并及时肯定及推广重点小组的学习成果和有效方法。
(三)互动教学的保证— —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具有伙伴式交流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思维的放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和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变成一种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三、互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互动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教学活动,如果应用不当则将适得其反,故把握互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学形式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总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内容结构的设计和操作应是形式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只追求形式上的“花架子”的互动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目标的具体方式、方法时,要有质的追求。
(二)注意学生与环境和谐互动。学生既不是被环境(教师、教材、媒体)控制的软弱角色,也不是任其发展的自由分子。学生和所处的环境是彼此交互的,唯一使学生的潜能被激发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与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的互动。
(三)充分认识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学生作为教学的认识主体,其认知水平、行为能力是不完善的,是处于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因而学生还难以独立地充当教学的认知主体。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注重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互动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否则难以实现“互动”。教师要做好课前动员,明确授课方式,对授课内容,特别是有交互性的内容要拟定较详细的提纲,提问、讨论、启发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课前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五)及时总结经验。一是对互动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及时小结,对课堂教学及时点评,对有争论性的问题做好课后研究、探讨及辅导;二是对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态度、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进行考评和测试,深层次把握教学的实际效果,切实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热门小学教学总结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