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实实在在“回家” ————学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感悟


拿到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我反反复复研读了多遍,感悟颇多。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但被崔允漷教授的责任意识所感动,更为文中新课程已进入“深化”时期的分析,所折服。我们的教学和评价是否与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共舞”?走进我们的课堂,看一看便知。打开孩子的作业,读一读会了然。翻一翻老师的教案,也会见分晓。
文中探讨教学之“家”在何处,如何让“出家”“离家”的教学回家,一针见血,针针刺痛吾心。从教十八年,“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四个问题我也是近十年,才单列出来去审视自己的。有了课程标准后,我清楚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于是,下功夫读背《语文课程标准》,对我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人来说,这一项有很大难度。我下功夫去读记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过后就忘,事倍功半。后来,发现用毛笔抄写一到两遍,就会背下来。我太兴奋了,找到方法又有了动力,每天晚上抄背一条,效果还不错。害怕遗忘,走在路上重复背背。这也算为“教什么”“怎么教”指引了方向。
问题又来了,“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摆在我眼前的大问题,更是很多年轻教师当前紧要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其实就是让教学“回家”,教师要具备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了!否则,课堂也会变成“纸上谈兵”。
怎样让教学“回家”呢?这是我们教师务必要珍视的板块。结合崔允漷教授阐述的五个步骤,我也谈谈个人体会和看法。
首先,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标准,通过具化技术,确定成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步骤可以表述为:内容标准——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其次,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当明确了目标,教师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检测到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催教授列举的几种工具,老师们在使用的时候,需要优化选择,原则是最方便的操作达到最优的效果。这里的学问深而广,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第三,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其一,依据目标和学情把一节教学过程分为具体的环节。从整体上设计,环节间应重视逻辑性,递进性,做到环环相扣;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宜太多,一般三到五个为佳,多了不利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深入进行,容易流于形式;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进行环节预设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生成的机会。
其二,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适合的教学情境和探讨活动。我有四点温馨的小提示:一要注重内涵,活动要有针对性、深刻性,不切合教学内容和主题的活动,再新颖巧妙也不能使用;二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自己解决问题,实践创造留有空间;三要精细化,要充分考虑具体步骤、学生可做什么、教师可做什么,如何步步深入,达到实效等;四要重视过程中的总结反思,不仅要对学生表现及时点评,还应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活动中去,通过活动要有所提高,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其三,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环节及其活动的教学价值。这一步骤,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再反思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能确保课堂教学设计精致并紧扣主题,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断提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第四,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作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是前提,是底线;生成是必然,是机智。
第五,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在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思考作业的问题,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什么目标的,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是什么样的,该生的错与对说明什么,如何反馈作业结果才能促进该生的后续学习,等等。
文章最后,是崔教授的认识与期待。这也是我很关心的内容。这牵扯到我作为教学管理人员接下来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学习过后,我明白了要审视国家课程标准,扎扎实实通过实践来检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就课程标准的分解、关键目标的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基于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目标导向的教学实施策略、作业的设计与批改、反馈等进行广泛的协商与研讨。
读着这篇文章,反复走了几个来回后,我更加明白自身要率先,并引领我们的老师,坚定地走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之路,让教学实实在在地“回家”。

 
热门小学教学总结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