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里的读书就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王崧舟老师的《天籁》一课选自庄子的《齐物论》,王老师先是通过自己低沉的嗓音给孩子泛读,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庄子散文豪迈奔逸的气势和节奏。然后师生合作,朗读全文,接着同桌互读,指名展示朗读,最后学生齐读。王老师带领孩子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使学生读得不亦乐乎。从一开始仅仅是读正确,然后读得有节奏有停顿,到后来读得有韵味有起伏有情感,既读出了古文的轻重缓急,又凸显了古文的抑扬顿挫,不仅表现了古文的韵味,还彰显出国学的精髓。不得不让人感叹王老师强大的课堂魅力。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王老师通过“读”就诱发了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看似一篇乏味又令人生畏的古文,随着孩子们渐入佳境的朗读,庄子所要传递的自然哲理也就不攻自破了。
“以读代讲”,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一遍的效果。同时,以思伴读,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朗读、默读、诵读、浏览的作用,并不断在教学中实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王老师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老师首先自己要学好国学,学会做人。他上《天籁》时读文100遍,构思三年,这足可以看出他对国学经典深深的热爱与尊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感受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我们有理由去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平时更应该抽出时间静心阅读经典,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像王崧舟老师这样实实在在地探索钻研我们的每一节课,通过读、想、说、写的深切体验,将学生引进文学、历史、哲学,真正走进由国学经典构成的看似古老,实则鲜活的文化世界。让学生从中品味社会和人生,获得成长的自信和快乐,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