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拿到这本书《新课程百问—语文》时,心想:新课程实施了这么久了,这一百个问题还用学,有点不屑一顾。可当我静心阅读时,发现作者提出的许多问题的确令人深思,许多观点令我耳目一新:如:《“灌水”与“引水”》、《“因材施教”新解》、《负担辨证》、《也是木桶》等等,而其中的《仍然要提倡科学精神》一文的阅读让我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
曾几何时,我们教师只要一上到公开课,似乎习惯于从网上搜集到特级教师或名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不假思索,不依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或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更不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照搬照用。结果,学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包抱着科学态度,不迷信教参考,不能迷信专家,不能迷信课本,应该结合自身条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我们要向特级教师或名师学习,要不断思考:他们对某一课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效果如何?从而以他们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尊重学生,要善于表扬与赞赏学生。但却常常出现教学、学生的掌声不绝于耳的现象。是学生的发言真的那么精彩,真的值得大加赞赏?否!我们的教师对待学生的答案不加辨析,一味的加以肯定,似乎持否定态度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结果,学生不能明辨是非,学习更为浮躁,经不起批评。长期以往,追求虚荣、文过饰非的不良习气也逐步形成。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答案抱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为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当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时,作为教师应该坦然面对,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原谅教师的缺点,师生的关系将会更为和谐与融洽。反之,如果教师靠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维持教学,以势压人,就没有“理”可讲,没有“情”可沟通了,师生关系必将陷入僵局。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渗透科学思想,做到“润物细无声”,如:对待差生,我们应该以一分为二及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精神;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说话、听话不捕风捉影,阅读不断章取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唯师”、不“唯书”。
总之,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思想,掌握与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新课程百问——语文》读书心得
韩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