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阻止了我们去学校的脚步,可是阻挡不住我们学习的热情。在这特殊时期,名师课堂助力我们成长。
这两天我一直和学生一起通过网络学习六年级语文的名师课堂,我拿着手机静静的想,默默的记。从名师课堂上获得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也发现了自己在授课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字词教学,我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六年级了,字词这一块,学生们应该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而获得,不需要课堂上老师再费时间去讲,觉得讲字词,讲词语的意思,简直是浪费时间。虽然也知道课标上所强调的写字的重要性,但总不能把写字教学有效地呈现在课堂。名师的课堂上写字教学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想老师的点拨,也许会让大多数孩子少写错别字,老师的适当引导会让孩子爱上中国汉字。传播文化从小事做起,传播文化从中国汉字开始。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责任之所在。
教学中,我灌输答案的时候多,传授方法的时候少。对于问题的答案,或者说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答案是怎样来的?也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名师课堂上的每一个答案都是通过铺垫,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出来的。比如上石老师在讲《藏戏》这一课的时候,对于藏戏的来历,怎样让学生概括出来呢?石老师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方法,那就是找出关键句,然后连句成段。以前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放给学生,然后,挑几个优秀的学生说说完事。但程度一般的或者程度比较差的学生对于这种概括性的内容,肯定是无从下手的,石老师这样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学会如何概括了。觉得特别简单,也特别适用。再比如《鲁滨孙漂流记》,课后题第二题:说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老师在设计时把它分成两个问题,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分别是怎样克服的?从这些你看出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先让学生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概括,这样,一步一步引导着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当中去分析,去归纳得出答案。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有条不紊,引导学生渐渐地走进人物内心深处。
从石老师对于《古诗三首》的教学中,我获益最多。每一节课都突出学习诗词的方法,并将第二首和第三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不仅学会了这三首诗,还得到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想想自己在讲《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时,虽然也多方搜集资料,想要突出一个重点,把心思集中在最后一句诗,不知秋思“落”谁家,让学生体会“落”字好在哪里?然后又补充了很多句“化无形为有形”这种写法。讲完之后觉得还比较满意,但听完名师的教学设计,发现自己在备课的时候缺少了一种整体观,补充的内容和这首诗的中心没有多大关系,反而冲淡了学生对这首诗主题思想的把握,有点舍本逐末了,没有把握这三首诗之间的联系,使诗与诗之间孤零零的,也没有给学生渗透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现在对于我来说,每一天的名师课堂都会让我有种豁然开朗之感。所以,感谢为我们提供这一平台服务的所有人员,谢谢大家,因你们的努力,让我进入这片美丽的天空,因你们的奉献,我每天都在静静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