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高二数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八所中学 林志雄
一. 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阐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要点。在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
二.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要求,本学期的课程目标可概括如下:
1.夯实高中数学课程必修⑤、必修③、选修2-1中的基础知识,突出相应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
2.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并且不断地渗透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自主性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快乐。
4.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导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方法。
5.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思维,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与人文科学,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情分析及相关措施:
学生步入高二年级就意味着新的学习的开始,无论是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还是教学模式的转变,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高中阶段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过渡和转化工作。
2.注重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所教的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于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的稳步提升,充分体现基础与能力并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优生强化与后进生的转化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进度安排:
日期 | 周次 | 节/周 | 教学内容(课时) |
9.1-9.6 | 1 | 3 |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
9.7-9.13 | 2 | 6 |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解法 |
9.14-9.20 | 3 | 6 | 二元一次不等式及解法 |
9.21-9.27 | 4 | 6 | 基本不等式 |
9.28-10.4 | 5 | 3 | 第一次月考 |
10.5-10.11 | 6 | 4 | 命题及其关系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
10.12-10.18 | 7 | 6 | 简单的逻辑连接词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
10.19-10.25 | 8 | 6 | 复习参考题 |
10.26-11.1 | 9 | 6 | 曲线与方程 |
11.2-11.8 | 10 | 6 | 椭圆 |
11.9-11.15 | 11 | 6 | 期中考试 |
11.16-11.22 | 12 | 6 | 双曲线、抛物线 |
11.23-11.29 | 13 | 6 | 复习参考题 |
11.30-12.6 | 14 | 6 | 空间向量 |
12.7-12.13 | 15 | 6 | 计算 |
12.14-12.20 | 16 | 6 | 第三次月考 |
12.21-12.27 | 17 | 6 |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
12.28-1.3 | 18 | 5 |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
1.4-1.10 | 19 | 6 | 复习参考题 |
1.11-1.17 | 20 | 6 | 期末复习 |
1.18-1.24 | 21 | 3 | 期末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