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在课堂上轻松一些,那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更努力。
该如何备课?依据有三: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备标准:马老师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学习说明文《鲸》时,老师想让同学们做思维导图,几经引导同学们怎么也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最终,老师们请教了区里的教研员,教研员一句“这并不在课程标准里,放弃就好了”就解决了老师们的困局。对这个案例,我认为需要辩证的看待,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的最低要求,课程标准没有的就可以完全放弃吗?但另一方面,对于基础较薄弱,确实做不到的孩子来说,面对她们完不成的问题,在课堂上耽误太久的时间,会使她们对课堂失去兴趣也难以融入其中。应当自我树立怎么样的标准,如何在实践中均衡这两种力量,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权衡实施。
备教材: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关注教材所展示的。在我刚拿到新的四年级课本时,苦于没有教参,生怕自己找不到要点,讲不对知识。在几次课程纲要分享课的评教中,我听有经验的老师们纷纷讨论,现在的课本太好了。不用教参,通过每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就可以看出这一单元的重点、教学要素,通过每一课的课后题就能看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更要钻研教材,善于发现教材给我们的引导,从课本中发现细节。
备学生:这是我最近最深有体会的问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受教者,是所备课程的接受者,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应当考虑的第一点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讲现代诗时,我就没有做好这一点,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讲《繁星》时,我又忽略了这个问题,对作者老舍的情况没有准备充分。这样一来课堂上往往自己洋洋洒洒的讲的畅快淋漓,学生们却一脸迷茫,从而导致了课堂上的“尴尬”。
备课过后就需要进入实践,实践是检验课程备的好不好的“照妖镜”。
课前导入要有激发性。课前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进入学习。导入的方式有很多,但最符合这节课的只有一种,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对这节课的充分研究,选择一种最巧当的导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导入方式。同样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找朋友》这节口语交际课里,老师选择了“找朋友”进行歌曲导入,让学生边听边找出有什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交朋友,不仅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欢快歌曲,而且找出了交朋友的方法(敬个礼、握握手),更切近口语交际的主题。
识字教学要有情景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课程来说,识字,要使孩子们理解这个字,以一个字带出一系列字,如“领”字,是一个形声字,右形左声,再引申出“页”部的字:脸颊、额头、脖颈等,实现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本领。大学时期,有一门课就是文字学,老师通过甲骨文的演变,向我们讲述了一系列部首的由来,让我知道汉字的记忆不是单纯死记硬背,通过一些有趣的变形、理解记得更牢。对我们而言如此,对于小学教育也应当如此,这样才能由教到扶,由扶到放。
阅读教学应当注意多样性。选择更多种的阅读方式,层层推进,由不一样的阅读方式发布不一样的阅读任务,一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默读时更便于提取信息,朗读更便于抒发情感。分角色朗读更便于帮助理解。分组读提高了读者的朗读能力,听者的倾听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层层深入:初读了解文章大意,再读开动脑筋思考,三读提取关键信息,四读品味文章内涵,五读抒发自己情感。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吃透课文。
此次马老师的培训课,使我受益良多,马老师流畅的演讲、切实的例子都使我有所反思,很荣幸能参加这样的培训,能博览优秀老师的经验,促进自身成长。
初为人师,不胜惶恐,还请多多指教。
大学路小学 姚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