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是吴伯萧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朴素但简洁明快,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游览三味书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分别是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开得早和鲁迅先生“早”的故事。
本篇课文该如何教学?引领学生学习什么?我们都知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文重在“情”,说明文重在“理”,那么游记散文重视什么吗?是作者的“行踪”吗?细读本篇课文,好像又不是。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以《早》为课例,给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以不同程度的提高。针对文本本身的特点,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写法、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尽量多地学有所得。
一、 在图文对照中领悟写法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重点介绍了鲁迅的书桌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教学中,我以插图为依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上方的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在杂乱无章地板书完图中的陈设后,我提问:“作者是这样介绍三味书屋的吗?”学生若有所悟,立刻着眼文本文字,我交代学习任务:“画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词,并想想自己看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了方位顺序词,接着质疑:对于这些陈设,作者描述时,是平均用力吗?由此,过渡到了本段的重点语句——鲁迅书桌的描写以及产生的联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课预设的内容较多,本来应该当堂完成的练笔“模仿文章的写法,写一处自己熟悉的处所”,只好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了。
二、 在品析梅句中体会匠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学生对语言的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篇文章,描写梅花的语句点缀其中,像珍珠,熠熠生辉。谁都知道,散文形散神聚,吴伯萧先生绝不会将无关痛痒的语句放在自己的文中。课堂上,学生找出了两处描写梅花的语句,一处在第二自然段段首,是作者嗅到的香味,第二处在第五自然段段首,是作者的所见。教学中,我故意抛出疑问,此两处语句,完全可以调换的,你们认为呢?学生听了,先是点头,继而摇头,找原因,又一时无从找出。我点拨:读读梅句后面的句子。一经提示,学生联系下文,立即顿悟:作者第一处描写的梅花,意在引出后面的书香,第二处描写梅花,意在引出鲁迅先生“早”的故事。无需再做强调,学生立刻感悟到了作者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的技巧。
三、 在情境教学中铭记“早”字
课堂教学既要有充分的预设,更要有精彩的生成。在教学鲁迅先生“早”的故事这一段时,我先指名学生朗读了课文。本来教学的安排是让学生读完故事以后说体会的,但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时,由于她重读了“默默地”,我听了灵机一动,马上安排了情境教学:“同学们,假如当时是你,你还会一声不吭、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吗?”学生摇头。我赶紧乘势引导:“你会对寿镜吾老先生辩解什么?”在学生试说过后,我说出疑惑:“鲁迅为什么没有辩解,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在学生从段落中搜寻答案的时候,将他“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铭记到了脑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达成了教学的目标,但总感觉没有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我想,除了与教师的教学预设有关之外,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方面。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没有兼顾到字词句段篇的所有方面,但是只要学生的听说读写某一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的人文认识有所提升,就应该算是一节不错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