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同构共筑——《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


《语文课程规范》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自身便是一种发明历史的力量。”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发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发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语文教学必定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保守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生长的一局部。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和校外生活的沟通。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对话”的实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
  对话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语文课程规范》摒弃以教师为轴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认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小朋友”。其次,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三个技巧:“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吸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倾听要充溢期待与耐心。“表达”,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还要注意表达的表情和语气。“应对”,根据需要和时调整自身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置偶发事件。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启发,一种提高,是意义建构活动。我们应该做到四个“关键词”——“吸收”:能接纳对方的信息并转化为营养。“宽容”:容纳对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考虑”师生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引发进一步考虑。“提升”: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二是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文本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实际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时融合,不时形成新的视界。这样,“对话”就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说自身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对某一个问题达到意义的认同和共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与言语作品的“对话”,首先,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藏设身处地感受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感知,感知文本的“语表层”。其次,熟读文本精思,自主领悟话题。要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通过对文本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个性化的感悟。再次,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案例研讨: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江苏铜山 滕衍平)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
  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身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身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考虑,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身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需让学生自身“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身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可是他仍坚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对于这一局部谁还想说?
  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暴了。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身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身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宁”“冷静”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身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开创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他把自身的平安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考虑的角度与众不同。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
  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
  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呀!谢谢你把这句名言介绍给我们。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好不好?
  生:好!(学生齐读)
  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从容不迫”,“坚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师:是呀,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谁愿意读一读这一局部?
  (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生:李大钊不但爱自身的国家,他也爱他的亲人。父亲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师:这一次,父亲“含糊”地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局势很紧张。
  生:老师,在法庭上,我觉得课文里的“我”确实很机智、很勇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你看,课文里几次提到敌人,都是那样的残酷。可是“我”却“骗”住了敌人,保住了哥哥。
  生:(急切地)我补充一句,当时的“我”很小,敌人这么凶狠,“我”都不怕,更能看出“我”勇敢、机智。
  师: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我”的事呢?
  点评:高质量的对话离不开“点拨”,“点拨”的功用就在于“化难为易,引向深入”。
  生:(兴奋地)我知道了。父亲在敌人面前是那样的“镇定”“冷静”,是父亲的行动影响了“我”。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好呀,请讲。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
  师:有道理。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
  点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生成的课堂信息有时会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她哥哥是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李大钊同志的形象。
  师:课文最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
  生:我的好孩子,你懂事了,你长大了。
  生:好小朋友,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
  生:孩子,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师:读书,就是要把自身融入书里。你们读进了书里。
  生:他的目光里充溢了希望!
  师:好!好一个“希望”的目光!
  点评:对话式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体验、生命的交流。一个“希望”的目光,包括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老师惊叹!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相互间分享精神与幸福。
  师: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对于这篇课文谁还有自身的想法要说?
  点评:读书要读进去,到字里里行间去品、去悟;还要读出来,从整体感受,跳出课文谈课文。
  生:我课前在图书室里看了一篇文章,里面说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师:(缄默)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情会和我一样激动。请你们完整地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深深回忆吧。(学生读全文)
  师:读到这儿,你们对于课文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学生踊跃上前,又写下“忠于职守”“坚强”等词汇。)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下课)
  研讨:
  案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绚烂的花朵。教师充沛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却神“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这是为小朋友们的明天着想。让我们为小朋友们的发展“构建智慧”——读书的智慧,做人的智慧。

 
热门小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