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安陆市辛榨乡中心小学  董莉
课文简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妙。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白板课件,音乐素材(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林间、春节序曲、口哨与小狗、病中吟、赛马。)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喜欢音乐吗,我们先来欣赏几段音乐,注意,吧你听到的声音想象成一幅幅画面,我找同学们来说一说,听到音乐,我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学生描述画面。)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此,那些美妙的音符,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样神奇呢?请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 。(课件播放高山流水)
悠扬的古琴曲,仿佛把我们带入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著名琴师俞伯牙。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好朋友钟子期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注意“琴弦”的“弦”的读音。
4、理解课题。
二、初知文义,熟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伯牙绝弦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阅读课文来了解课文大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5课,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学生用替换法和变通法尝试疏通文意。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第一次读难免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老师教大家两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一种是替换法,一种是变通法。替换法就是把注释直接替换到句子中。但是有时文义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以还要使用第二种方法变通法。变通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要灵活变通使句子通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老师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注释。 (课件出示注释)现在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可以同桌或小组间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
1、(课件出示课文)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了,单句提问,学生回答。(“峨峨兮若泰山”这句提示学生用变通法理解,联系第一句理解。)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课文大意?
(四).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练习朗读,体会课文内部词句的停顿。读出文言文韵律。
1、明白了课文词句的意思,再想想课文该怎样读?词句内部该如何停顿?下面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可以用铅笔在要停顿的地方做记号。 (教师巡视)
2、谁来展示一下?(指名)大家注意听,他停顿的地方和你是否一样?
3.学生读,教师在白板上把他停顿的地方画“/”。同学们,他停顿的地方和你一样吗?你是怎么停顿的?教师着重指导和示范难读的句子。
4.我们尝试按照这种节奏读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师生齐读课文。)
三、品悟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哪些句子具体写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3、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坐在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巍峨的泰山之颠,伯牙的琴声子期听懂了,子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课件出示泰山图片)
4、于是,钟子期怎样赞叹?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指名赞叹,教师评价。)
5、我们一起来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齐读)
6.伯牙继续弹琴,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伯牙的琴声子期又听懂了,善听的子期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课件出示长江黄河图片)这是长江。这是黄河。用一个形容词是怎样的长江?怎样的黄河?
7、于是,子期又是怎样赞叹?谁来赞叹?(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我们一起来赞叹——(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8、拓展练习:伯牙是著名的大乐师,人们称他为“琴仙”,他的琴那是弹得出神入化。伯牙那么会弹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什么美丽的景物?
预设学生的回答:鸟语花香、花草树木、风云雨雾雪霜、太阳、月亮、星星……
9、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皎皎明月”(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答: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依依杨柳、灼灼霞光、青青草原……
10、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听的子期听了又是怎么赞叹?(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当……
11、多么善听的子期啊!无论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知道。课文中哪句是这个意思?(出示句子齐读)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只要是(再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12、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只把钟子期看作知音?
13、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肤浅的,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呢?
1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遇到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的心情是怎样?(激动,高兴,欣喜若狂……)
知音相遇是快乐的,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再读读这些句子。(出示课文前四句)
四、品悟痛——三尺瑶琴为君死
1、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挥泪告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到汉阳江滩相会。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终于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可没想到子期因病已经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来到子期的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看不到自己的知音人,看到的却是知音的坟墓,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此时此刻,伯牙做出了什么举动?什么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5、是啊,知音不再,留琴何用?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课件出示句子)谁来读?
6、(学生读后教师深情范读)
7、子期啊子期,如今你死了,“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8、子期啊子期,如今你死了,伯牙所念,无人必得之。“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再读——
五、回味经典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2、同学们,《伯牙绝弦》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它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它一直向我们传递着人间真情。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5句话,却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最后,让我们随着《高山流水》的琴声,一起尝试背诵课文。(使用遮幕功能)学生背诵课文。
3.师总结: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最后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热门六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