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身的话或自身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设计理念:树立问题的探究观,强化同学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同学善于以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引导同学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学爱动是他们的天性,老师要允许同学动一动、说一说、想一想。同学才会从自身的实践中学会知识,也会从实践中得到创新。)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同学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 让同学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 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读句意思。
4、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诗句意思:
⑴ 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身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
⑵ 全班交流。
5、品读悟意境:
⑴ 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考虑,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考虑,作者发现其中的奥妙: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假如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同学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身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身的话或自身喜欢的方式交流自身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憨厚。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同学根据自身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身收集的资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身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同学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同学的认知差别,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同学自身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身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身的话或自身喜欢的方式交流自身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憨厚。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同学根据自身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身收集的资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身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同学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同学的认知差别,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同学自身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古诗两首》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层含义。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回忆过去的古诗积累,检查古诗背诵。
师:同学们刚才朗诵的这么多古诗,有的是写朋友送别,有的是写春日胜景,有的是感叹时光易逝我们理当珍惜今朝,内容丰富,容纳万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师:人们常说一幅精美的图画,就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着这一幅幅图画,你想起了哪些古诗?(《山行》—杜牧,《赠汪伦》──李白,《回乡偶书》──贺知章,《乞巧》──林杰)。指名有感情地朗诵,要注意引导把诗的韵味读出来。生诵完后师说: “这真是画中有诗呀!”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吟诗文)
二、学词学句,读懂诗句,想象意境
1、自读诗句,要求读准读通,读出诗的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这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古代由于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
3、再读这首诗,联系课后注释,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⑴ 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谁再把前两句话的意思说说:
若同学说:横着看是连绵不时的山岭,站在侧面看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老师在同学说时插问: 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把看到的岭和峰画出来吗?(请同学上台板画。)你能把岭和峰的不同读出来吗?
若同学说:因为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庐山的景象不同,教师引导:你用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诗的意境中。是呀,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象当然不同,能把你想象到的景象向大家描述一下吗?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随机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⑵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播放(或幻灯片显示)庐山不同角度的有关图片。
师:看了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带着赞美之情再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⑶ 解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悟。(热爱:把对庐山的热爱读出来。)(感叹: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假如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师: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就更好了。
当受到挫折遇到失败时,我们可以不长吁短叹,说──失败是胜利之母;当我们苦苦思索,仍理不出头绪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再考虑,换一个方法去做事。
三、整体诵读,品悟诗情,背诵积累
师:这短短的28个字不只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图画,还说明着一个深刻的哲理,真令人赞叹,令人敬佩。我们把它背诵积累下来,好吗?
背诵,誊写,默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题西林壁》
二、诵读诗句,讨论诗意
1、指导诵读诗句:
⑴ 确定节奏:
启发同学回忆《题西林壁》的节奏,迁移确定《游山西村》的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⑵ 同学个体独立朗诵。
⑶ 检测诵读,指名试背。
2、师生协同一起理解诗意,同学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的意思:
不要笑我们农家自酿的酒浑浊,
在这丰收之年招待客人是杀鸡宰猪,我们热情款待。
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以为已走到路的尽头,没想到桃红柳绿,掩映着茅屋深深,却又是一个村庄。
也可让同学先说3、4两句,再讲农家们的热情招待,因为本首诗自身就是以倒置的写法来表达的。
三、想象诗境,编写故事
1、介绍陆游,写诗背景,和山西村的位置。
2、图片展示绍兴水乡景观,以和鉴湖的有关景致。
(山西村在鉴湖旁)
3、想象交流:
诗人为何出游,沿途景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和诗人的欣喜之情。
4、想象农家热情待客的所作所为,神态语言,主宾其乐融融的场景画面。尤其抓住“莫笑”、“足”,感受农人的豪爽、憨厚。
5、想象古诗意境,编写故事。交流朗读故事。
四、对比参读,提升认识
1、对比读《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交流:
两首诗的一起点。
(借景抒情)
2、领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蕴含的哲理: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3、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教师小结】
其实,在古诗文中,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诵读古诗文,多积累,一定会发现更多精彩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两首》优秀教案3
题西林壁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生字: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
(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⑴ 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 讨论句意: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⑶ 掌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⑷ 学习3、4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⑸ 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原本面目,只因为自身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局部。
⑹ 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⑴ 放庐山幻灯片,让同学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同学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⑵ 引伸: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假如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⑶ 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同学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游山西村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
(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示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和主人请来的陪客。)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维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身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假如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假如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身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访问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示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