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六课《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第六课《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河北省蠡县桑园镇杨北学校 李丛强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拓展与延伸】

  【重、难点突破】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7月11日,我国的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与世长辞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高寿的老人,他对于自己的母亲却有着极为深切与细腻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怀念母亲》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体会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教学提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抒情情散文一个特有的写作特点:开头点题,提示文章的中心;结尾总结全文,再次提示文中的中心;首尾呼应,更是增强作者情感的表达。

  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的基调,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试着以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蕴含于文字中的深深的母子之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找出描写“生母”的部分,试着以作者的身份与感情去自由地朗读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抓住关键的词语与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1、思考:这一段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怎样的怀念之情?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与大家一起交流。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教学提示:要求学生一定带着感情朗读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说出自己的理解。随着理解的加深而进行反复地个性朗读。

  教学参考:关键词语: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也说“抱恨终天”。

  2、请以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感情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呢?看谁读得好。

  教学提示:锻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又用情感(心)去朗读课文,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要积极鼓励,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用情感,进入角色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运用本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剩余的部分,要以“读”为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与季羡林老先生一起怀念了他的母亲。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悟他对祖国母亲的那份深深的赤子之情。

  二、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怀念祖国母亲?这一部分只是在写怀念祖国母亲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理解“家”与“国”的关系,体会到身在海外的游子,他们的“家”即是“祖国”,已不再是自己的那个小家。母亲即是祖国,而不仅仅是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母亲”。

  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感情,其实与正是作者对自己“生母”的感情的一种迁移,正如开头作者所说:“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和爱慕。”

  从“母亲频入梦来”和“这个母亲也频入梦来”可以体会到这一部分其实是在写对两个母亲感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谈谈自己对其中情感的体会与理解,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提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选择相同的内容朗读。一定要先弄清作者的感情,然后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课文要进行朗读指导

  教学参考:

  附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教学提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答,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珍惜现在的生活,爱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成绩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五、听《寻梦》的朗读录音。


 板书设计(文字版):
  
  板书设计(图片版):
  
  拓展阅读材料: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热门六年级相关范文